中国古典学是指以中国古代典籍、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展开的一门综合性研究。中国古代学术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为中心,以儒家思想为内核,建立起自足的知识体系。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科学的引入,以文学、语言学、历史学、哲学、宗教学、考古学、艺术学等为框架的现代学科范式逐渐建立起来,学者根据各自学科的既有范式, 对中国古典知识进行切割、取舍、重组,由此建立起现代人文学科体系的基本格局。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已经普遍感觉到,由于现代学科体系基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知识史、社会史与教育史,无论是对于知识的分类方式, 还是对于“知识”本身的认识,都与中国古代知识传统存在隔阂,既以文学研究为例,现代意义的文学产生于 18 世纪以来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是在强调将文学与历史学进行学科区分时建立起的一种学院式知识体系,它强调作品的虚构性和抒情性,在文体上则以史诗、抒情诗、戏剧、小说等西方传统文体为中心,20 世纪中期以来,随着“新批评”在英美大学文学系的广泛传播,这种强调文本“内部研究”的研究范式进一步成为文学研究的主流。不过,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人都知道,无论是“文以载道”,还是“诗言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都与西方近代文学思潮存在重要差异,不仅各类传统文体无法完全纳入现代“文学”的范畴, 在对作家、作品、文学思潮的评价方面也更强调一种整体、宏观的认识视角,反对“以辞害意”。此外,经学是中国古典知识的核心,但这一独特知识类型在现代学科体系中无法找到对应者, 因此长期以来也无法真正融入现代人文学科的整体发展进程中。因此,为了真正全面激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必要在现有分科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一种更具综合性和中国文化适应性的古典学研究范式。当然,这种研究范式的建立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回归传统学术范囿;恰恰相反,中国古典学是世界古典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相信,在中国古典学中发掘出的问题,包括文化原典的形成及其经典化、古典知识体系的建立与转变等,对于丰富世界文明史、加深中西古典学的比较研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分论坛拟以“世界文明史视域中的中国古典学”为议题,邀请中外古典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学者共同展开讨论,希望为丰富“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这一总议题提供人文学科的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