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南”与“北”的问题并非一个自上古以来就存在的问题,而是一个大致从南北朝开始,特别是在唐宋之际开始凸显的问题,它既是真实发生的历史过程,也是一种被刻意强调的“话语”。而这两个方面,既是中国历史内部变迁的动力所致,也受到全球史区域互动的影响。从更加多元的视角和方法去重新讨论这个话题,对于更深入地理解和诠释中国历史发展机制的复杂多样性无疑是有益的。

  在帝制时期的讨论中,中国历史上的南北问题,较多集中于政权分立和制度异同,现代的学术讨论较多延续传统的研究路径,也有少量延伸到族群乃至文明的认识。当下的研究,在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等领域有了更多样的研究视角、方法和微观成果,使学术界对各区域内部和跨区域的人群、物种、技术、思想、制度、信仰、货物的复杂流动有了远超从前的认识,使中国历史上的南北问题可以在作为区域性世界的中国、乃至整个全球史的框架内去重新理解,也可以在具体而微的研究基础上加以叙述。我们期望跳脱出传统的“天下观”和统一与分裂的叙述框架,通过一些在中国历史上不同地区所共有的传统,考察他们的“标准化” 和在地化过程,认识不同人群介入这个南北问题的能动行为,对隐藏在南北分合背后的长时段脉络做通贯性的思考,理解中国国家治理形态的多样性及其社会、文化基础。

  第一场“通货与贸易”。探讨北部中国与南部中国连接外部世界的贸易网络的分别,通过宋辽金时期(可以追溯到更早)金银流通区域和钱币流通区域的区分,通过对货币流通和贸易网络,可以形成中国历史上的南与北的全球史视角。

  第二场“卫所与满城”。以明清时期的两种制度创设为例,思考在不同的族群传统和制度源流背景下,统一的王朝制度与地方传统如何发生互动,产生出貌离神合、同而不合的制度发明。

  第三场“佛教与社会”。可以华北、东南和西南等地的佛教对各区域社会的影响为个案, 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内,宗教信仰与国家权力、基层社会组织和文化传统相互建构的过程。

  第四场“史事与话语”。探讨作为一种话语和历史分析框架的南北问题,在思想史中何

  时开始,以及如何被构建为具有阐释力的话题,特别是南北问题作为一种作为历史本体的史事和作为一种话语之间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