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论坛(2010)主旨报告】托尼·布莱尔:全球化世界中的机遇与挑战
2012-07-10 | @ 北京论坛秘书处

托尼·布莱尔:英国前首相

非常荣幸,非常高兴能够来到北大,与大家见面,也非常荣幸能够参加北京论坛(2010)的闭幕式。首先我要向各位表示敬意,表示感谢,尤其要感谢北大周其凤校长,还有北京论坛的秘书长,还有金在烈先生,还要谢谢我们北京论坛的各个主办方,包括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还有北大的各位领导。

文明的宗旨是要创造条件,让人们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之中并人尽其能,并促进世界范围内各个社会之间的和谐,我非常高兴看到各位朋友和各位同仁,包括墨西哥前任总统Zedillo先生,以及来自各个国家、各个文明的代表能够汇集一堂,参加这个重要的论坛。

全球化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对宗教信仰的尊重成了非常简单明了的问题;那就是宗教信仰是否能成为文明力量,来塑造和推动造福于全人类全球化;还是起着反作用,阻碍全球化带来的各种变革,封闭世界,使得各个社会彼此分隔,相互对立?

我觉得21世纪,我们不会再去重蹈以前的覆辙,上个世纪我们是经历了非常激烈的意识形态之争的,这个覆辙我们要避免重蹈。时至今日,我们大家都意识到我们要充分发挥经济与政府的双重作用,但是在21世纪我们还是可能会发生问题,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在宗教信仰和文化意识形态方面,存在一些根本的对立。

我们都知道,宗教是有能力造福全人类的,举一个例子,在非洲最穷的那些人民他们接受的医疗服务中40%都是由宗教人员提供的,但是我们也都知道,宗教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各种邪恶罪行的源泉,当今世界的大部分冲突都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布莱尔信仰基金会合作,开办了一个“信仰与全球化”的课程。为了这个课程的准备,我们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在此我也向北京大学表示敬意,感谢你们在促进信仰对话方面所做出的工作。这从另一个层面也显示出中国在不断开放,积极参与重要的国际事务,并且努力发挥其国际领导力。

从我的经验来看,要想理解一个国家,不能光看他的政治宣言,也不能光研究他的经济数据,测量他的产出,要想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方法是去深入了解它的文化、它的传统,它的各种对其社会和国民产生影响的特性。因此,中国表现出良好的意愿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将大大促进东西方关系的发展。我没记错的话,中国应该是有60个民族,其宗教信仰的多元化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历程,不仅对世界有重大意义,而且会产生很多供我们研究和学习的东西。同样,其他国家的宗教信仰如何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的经验,也同样非常值得中国去研究和了解。

对于西方的我们,以及对于中东、远东和中国的人们而言,我们面临着同样的挑战,那就是如何确保宗教信仰只发挥造福于人类的作用?对于实现文明内部以及文明之间的和谐,我想提出以下七个方面的建议。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宗教信仰的作用,鼓励宗教信仰更真实地表达其核心作用,因为宗教信仰最重要的作用是价值观的缔造,而不是要形成意识形态。宗教引导人们相互关爱、友好合作;通过友爱和同情,使社会更加有效地运转,实现更深的和谐。我们可以考察一下那些最伟大的宗教,你会发现他们对宗教的虔诚和对上帝的敬爱,通常体现在邻里之间的友爱上,比如他们会说:“爱邻如己”、“推己及人”,或者“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所有这些情感上的共鸣,在大部分宗教都有共性的表达。孔子是一位哲学家而不是神学家,他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发现宗教信仰和哲学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信仰体现价值观,可以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宗教还激励强烈的慈悲心和勇气,这些才是宗教的本质所在。因此,宗教的本质并不是那些仪式,那些教义,那些抽象的神学理论,虽然这些也非常重要,但是说到底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感情。

第二点,我们要反对把宗教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不要因为一种宗教信仰而去反对其他的宗教信仰。当然,一个基督教徒肯定会虔诚地信仰基督教的教义,而穆斯林也肯定会坚信《可兰经》里伊斯兰教的教规。每位信教的人自然会根据宗教信仰确定自己的身份,而且对自己的信仰笃信不移。虽然我自己是基督教徒,并认同这个身份,但是我并不会因其他宗教走的是不同的救赎道路,而看不起他们。我认为在上帝面前,我们要谦卑,不要自以为是。因为我们希望自己的信仰得到尊重,所以我们就一定要去尊重他人的信仰的自由和权利。

第三点,我们应当从我们自己的经典和传统中汲取智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我们的信仰和我们的文化是如何发展而来的,信仰并不是一个静态的东西,它在不断地演变,不断地发展,正是这种智慧和思想的传承,形成了我们现在的社会。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就不会流于自大,不会以为21世纪就代表人类的历史,认为人类的历史从2000年才开始。其实我们每一个社会都可以从我们自己的智慧、社会、哲学等方面的传承中汲取精华,这种传承都已经延续了数百年了。对过去的学习和认识,还会更好地引导我们走向未来,这是切切实实的历史,有时候甚至比伟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更加真实。比如说在中国,我们不仅要学习孔子的智慧,也要去了解道教和佛教的经典和传统。

第四点,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使我们享有巨大的机遇来创造物质财富,这是前所未有的,我们也为此感到非常的庆幸;然而我们要清醒地记住,我们还需要树立价值观,原则观,以及超越物质财富基础之上的理念,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必须立即开展。当然宗教信仰并不是价值观的唯一源泉,很多人并没有宗教信仰,但是也会同样表现出强烈的悲天邻人的人道主义思想。一方面,我们面临着机遇,另一方面,机遇带来了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在改变这我们的社会,宗教信仰可以很好平衡这两个方面,让我们时刻记住,我们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承担义务;我们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事,也要对他人负责。

这方面最好的例子就是环境保护。我们都知道我们要对子孙后代负责,要保护环境,不要破坏环境。因此,宗教信仰可以让我们自律,激发我们的良知,让我们不沉迷于自我,学会宽恕,摆脱仇恨和绝望,学会悲悯,抵制诱惑。它也会帮助我们回答“生命的意义”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我们的生活会因此变得更加有意义,更加有清晰的目标,我们会更懂得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个人理想之外,我们还是社会的一分子,肩负着社会的责任。

第五,信仰在人与人之间和社会与社会的不断关注和讨论中,会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宗教领导人不应该发号施令,他们应该有能力发出自己的声音,提供自己的见解。

第六,我们不仅要实现社会内部的和谐,更要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那些拥有信仰的人应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参与的权利,这种权利的获得必须以尊重今天大部分的国家可能拥有多种宗教信仰和宗教传统为前提;任何一种的宗教信仰都不应该试图去控制,或者居高临下于其他的宗教信仰与传统。

第七,现在正是我们实现以上六个方面的良机;因此,鼓励与促进不同信仰间的和谐与理解至关重要。如果我们能拥有更多的知识,我们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更有希望实现不同信仰之间的和平共处。我们常常会对未知的一切感到恐惧,常常不愿去考虑我们难理解的事物,而常常又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冲突的产生,所以我们不仅要创造一种信仰之间的和谐交流的情绪,更重要是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合作,实现共处。

托尼•布莱尔信仰基金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展了工作,我们的工作思路很清晰。一个是在学术方面,这包括与北京大学的合作,我们最初的合作是从耶鲁大学,现在我们已经与七所大学合作了,包括澳大利亚的西澳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耶鲁大学、墨西哥的蒙特雷科技大学,还有北京大学。在未来我们会将中东和亚洲更多大学纳入其中,我们希望建立一个专业,其学术研究和论文、著作的发表都围绕这信仰和全球化这两个概念来开展。我们认为这种做法可以让宗教走出神学院而和整个社会的研究融合在一起。同时我们还有一些学校的项目,三天之前我们让旧金山的学校也参与进来,这些项目利用网络技术和精心设计的教材,使来自不同的信仰,不同文化的15个国家的高中生联系在一起,进行交流与沟通,这些国家包括巴基斯坦、英国、印泥和澳大利亚等。学生告诉我们,他们在打破隔阂方面的收获有时甚至可以说是非凡的。

同时我们还有一个实现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的联合行动项目,这个项目是从预防疟疾活动开始的,在非洲,一些地方没有医院和诊所,但是他们有教堂,有清真寺,这些场所可以为当地居民传递公共卫生的信息,弥补政府公共卫生普及性不足的缺陷,通过宗教网络及其影响,对根除疟疾死亡产生了真正的影响,同时保证不同信仰的人受到公平待遇。

明年我们将会建一个新的网页,来展现当今世界信仰的生动画面,它包括信仰的变化、发展趋势、以及持有不同信仰的人们的观点。
中国作为合作伙伴参与到我们跨宗教研究项目中,对我们来说既是一种光荣又是一个机遇,这让我们认识到,要了解今天的世界,需要了解宗教的重要作用。宗教有的时候是扮演着负面的角色,但是如果能够让其适当表达,也会成为积极的力量,成为我们建设文明的全球化所需要的价值观的源泉。此外,尤其重要的是这会让我们相信和谐的社会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可以实现的愿景,它激励我们担起自己的责任,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在这个美好的世界里,精神和物质一样繁荣。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相信这种愿景是可以实现的。

我环顾世界,我看到我自己的孩子也在逐渐的成长,我的小儿子只有十岁,他所在的学校也给他提供了学习中文机会,所以在学习语言方面我们英国人也跟上了。在他学校的游乐场,我看到说着不同语言的很多孩子在一起嬉戏,参加他生日聚会的朋友,有一些是穆斯林的孩子,有一些是印度教的孩子,有一些是基督教的孩子。我是在英国东部长大的,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第一次遇到某一个人不是白人,或者遇到正统的宗教信仰不是基督教的白人时,我很惊讶。在那个时候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在一起相处是非常奇怪的事,但

在今天,这对我们周围的年轻人来说却是很平常的事情。因此,如果不同信仰的人能够直接去沟通,或者借助网络去沟通的话,产生变化的力量是惊人的。在我们今天这种变化的力量就是全球化,它不是政府主导,是人民推动的。只有当全世界的人民获得了这样的能力,他们就会变得更加开放,这也是世界带给我们的一个良机。

正确的价值观和精神力量是实现世界的和平和繁荣的根本保障。我们知道,宗教有的时候会给我们带来错误的信息,从而导致冲突的出现;但是我们也知道,宗教也有其积极的方面,那就是无论任何形式的宗教,或者任何信仰,都在回应人类精神和所处环境的根本的问题。而与宗教相辅相成的哲学,实际上诠释了这些价值观,它包括团结的价值观,相信别人的能力和自己能力的价值观。有了这些信仰和宗教价值,我们就能够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这些信仰帮助我们在担负责任的同时,行使好自己的权利。我坚信,理解宗教信仰在全球化进程中力量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听到我这样的政治家从政治的角度去谈宗教信仰的问题,而不是宗教学家在谈这个问题,也许你会觉得奇怪。但是宗教信仰问题正是21世纪所出现的真实情况,今天的世界已经看到了这种情况的发生,中国也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中国正在推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各个领域都在推动平衡,这种大的政治上的冲突,是21世纪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宗教、不同信仰的人们如何相处共存的问题。

我真诚地希望这次北京论坛能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中国的角色,实际上中国也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中国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和哲学,其影响源远流长。中国为全球寻找答案,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回答这个时代的其他问题。我非常荣幸今天能跟各位共聚一堂,相信北京论坛能为世界发挥重要的作用。在面临的挑战时,我们人类能够共同应对,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