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宗:香港恒隆集团主席
以往在这里讲话的不是大学者,就是大政治家,我可能是第一个被邀请在北京论坛做主旨报告的生意人。回顾历史,生意人在很多事情上是走在人类活动的前沿的。人类文明交往的开门人往往是商人,看看中洋,看看丝绸之路,那些文明交往共存的路,都是由商人开始走出来的。商业发展兴盛的时期往往是人类和平共处的时期。作为一介商人,请允许我在这里分享一下我对人类文明共存的一些看法。
北京论坛的主题是“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这个题目本身就包含了人类多元文化共存的一个需要。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多元文明从来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地共存的需要。小规模的当然有丝绸之路、中亚,但都是局部性的、地域性的。但是今天,就像刚才斯卡拉宾诺(Robert A. Scalapino)教授说的,科学的发展使地球越来越小,使不同文明、不同背景的人凑在了一起。
18世纪以前,中国是强大的,直到1800年,中国的产值还占全球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当时西方相对弱小。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国家因为经过文艺复兴、启蒙时期、理性主义、工业革命而进入了壮大的光景;与此同时中国却经历了衰败。世界格局就从“东强西弱”变成“西强东弱”。一方太强,一方太弱,就没有共处的需要,也没有和谐的需要。所以,东西方文明从来没有一个时期是需要共处、和谐的。
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30年初见成效,这到底是不是中国回到四千年辉煌文明历史的轨迹呢?如果是,那么最可以代表东方文明的中华文明,就要带进人类东西方文明共存共处的需要。因为有了文明共存共处的需要,才有了人类文明和谐的需要。也就是,科技的进步加快了中国近30 年来的发展,为人类多元文明带来了一个极大的机遇,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新事物,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大规模的、全方位的、涵盖大地域的一个需要,即人类文明共处的需要,也就是人类文明和谐的需要。
那么,我们要问一个问题:多元文明的和谐有可能吗?
我相信是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无论来自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作为人类,同样有喜怒哀乐,也同样有对真善美的追求,都有爱有恨,有恐惧、有渴求,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人性,无论东西方,都是一样的、不变的、共通的。这个简单的道理,也就成了一个最深奥的道理。认识了这个事实,才有人类文明共处、和谐的可能性。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东西文明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文明的和谐并不是一定成功的事。西方文明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犹太教和基督教;东方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可以追溯到老子、庄子、孔子、孟子。东西方文明有相似之处,比如东方讲伦理,西方讲美德,但东西方有更多的不同之处,譬如苏格拉底讲辩证法提问的方法,柏拉图说要有哲理的统治者,他们不仅要有道德,还需要有科学的知识,这个恐怕是中国没有提及的。犹太教、基督教讲道德,但是也讲律法、讲实践,中国哲学比较缺少这些东西。在中国历史上,比较接近西方思想的法家和墨家,在以往的两千年来并没有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此后的宋明理学与西方最近五百年的哲学也是异多同少。
总而言之,西方哲学的根源是犹太教和基督教,东方是儒家思想。基督教和犹太教都是一神的宗教,有个客观的神,所以他们的文明比较客观;儒家讲“天人合一”, 对于什么是“天”每个人有不同的解读,比较主观,也比较有弹性。西方因为有客观的神,所以这个神就是真理,他们就要追求真理;东方的文明却是追求“和谐”。西方注重个人,东方注重团体、家庭。西方社会充满对抗性或对立性,东方社会充满妥协;西方人士较为主动,东方人士较为拘谨;西方讲法制,东方讲阶级统治;西方讲权力分散,东方讲权利集中;西方讲自由民主,中国今天讲民主集中制。对于很多西方人来说,民主集中制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是互相矛盾的,既然民主就不集中,既然集中就不民主。但是在中国的“和”文化下,这似乎并没有什么矛盾。
东西方文明经过一个分道扬镳的过程,再加上语言、文字的不同,就影响了一切,影响了人的思维、艺术,科学、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都因着文明不同的路而受到影响。例如:西方的语言,特别是英语、德国,是比较精准的;中文非常漂亮,却是比较模糊。西洋画,画家解剖人体,在中国人的眼中是不可想象;国画也非常漂亮,但是国画比较模糊,两笔就是个桃子,三笔就是个人,四笔就是只鸟,五笔整幅画就出来了。再如:中国的医学讲阴阳,讲热与凉,这些都是不可量化的东西,至少是没有被量化的东西;西方讲分析,讲量化。东方人讲环保,是因为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人讲环保,不是这个原因,他们比较现实,因为不环保就没水喝了,没柴烧了,没能源了。
东西文明既然有不同,就需要互相了解,以达至和谐,至少达至和平共处。那么,我又要问一个问题:东西方文明互相了解了吗?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从某种程度上了解了一点,但可能只是表面上,深层次上的了解还不够。东西方文明的相互了解还不够,其中存在问题和难处,以下各举一例。
东方不够了解西方文明。认识西方文明基石——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东方人特别少,包括东方的政治领袖恐怕对西方犹太教和基督教都没有太多的认识。而影响今天西方模式的最重要的一系列历史事件都与基督教有关系,文艺复兴、宗教运动、启蒙时期、工业革命、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等等。今日主导西方思想的一些元素也是和基督教、犹太教密不可分。自由、平等、法制、人权、民主等都跟基督教有关。所以,我常常对朋友们说,包括李肇星部长在内的外交部的一些朋友们说,关注中美关系,研究美国形势,要是不懂得西方文明的最基本的东西——犹太教和基督教,那就不可能真正认识今天西方的模式。目前,很多人对美国总统布什先生很有意见。他是一个复兴派的基督徒,要是对基督教、对复兴派的基督教没有认识的话,恐怕很难理解布什总统所做的一些事;反过来,若理解了基督教,他的很多行为就有了清晰的解释。
西方也不够了解东方文明。我有幸参加了去年论坛,在这里,北大教授袁行霈先生说,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北京论坛的主题也是“文明的和谐”。很多西方人对“和”这个概念摸不着头脑,他们会问:为什么讲“和”?“和”不是西方价值观的重点,却是我们东方价值观的中心。有人说,胡锦涛先生或中国历代领导人讲“和谐”是为了统治人民,却不知道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就是一个“和”的文明。讲“和谐”,不是胡锦涛先生创始的。“和谐”带来了四千年辉煌的文化和文明,我们可以说它没有用处吗?
去年,另外一个演讲者Amartya Sen提到,美国教授塞缪尔•亨廷顿讲的是“文明的冲突”。北京大学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保护者之一,她讲的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文明的和谐”。很奇怪,对立性强的西方人士、西方文明讲的是冲突,我们中华文明讲的是和谐。去年袁教授又说了,他说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有五方面:第一,和平和谐;第二,包容;第三,开明;第四,革新;第五,开放。有些听众就会说,袁教授在撒谎,因为在以往两百年来,中国这五件事就没有。但是不要忘记,两百年的衰败,不能取代四千年的文明;在四千年的文明里,确实有袁教授所说的那五大点。还有一些听众要说,你们为什么要讲“文明的和谐”,这是陈年旧事,是没用的。谁知道这五点当中,特别是前两点“和”与“包容”每天每时都在影响着差不多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决定,包括中国领导人在内。
去年在开幕式上,来了一位我的朋友,他是美国一位很有名望的中国专家,写了很多关于中国的书,最近出的一本书有四到五公分厚,但是我恐怕他在理解了袁教授的演讲后,可能会觉得写这本书没有意思了。然而目前这位教授还在写着更多有关中国的书。
当许校长邀请我来这里做演讲时,我想,其实我也不用讲什么了,就把去年袁教授的讲稿翻译成英文,在这里用英文读一遍就行了,因为需要了解他的理论的人不是中国人,而是西方人士。
西方和东方确实存在很多的不同之处。那么,多元文明要是不能和谐,不能和平共处的话,会有什么后果呢?
我认为后果是不可想象的。文明之间的不和谐,一定会带来文明的冲突;文明的冲突,最终要带来军事的冲突。20世纪一件最可怕的事,就是人类发明了自我毁灭的武器。多元文明不能和谐共处,将会是人类灾难性的大事。所以文明的和谐,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课题,也不是单在大学里研究的课题,乃是全人类都需要关心、不可或缺的、甚至是刻不容缓的人类共同的大问题。
有人认为中国的发展会引致中国对西方军事上的挑战,我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中国的发展带来东西文明的接触;东西文明的接触就同时对东西方文明提出挑战。两种文明到底够“文明”吗?我们真的那么文明吗?这两大文明是否已经赋予了人类足够的智慧去选择文明和谐的路,而不走文明冲突的路?
最后,我将以下几点建议作为总结:
要和谐共存,就需要相互了解、相互认识,这就要求我们互相尊重、互相包容,最终达至相互的欣赏、互相的学习,以至于相互的丰富。可能这就是2004年在同样的场合里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刚才也有演讲者提过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含义。
那么,人类如何才能达到东西方文明的和谐呢?我承认我没有大智慧,我不是大思想家,这里有大思想家,我不是大教授,这里有很多大教授,我也不是政治家,我不过是一介商人。不过,商人的想法一般来说比较切实可行。
以往十多年来,我一直深深地感觉到,世界缺少双文化的人,不只是双语的人;语言固然重要,不可或缺,但是我们人类要在双语的基础上,培养双文化的世界人。不管你是哪一国家的人,每个人都有自身文化的根,因为一个没有文化根的人是一个可怜的人。但是,我们都可以同时是世界的公民,因为我们可以是同时拥有双文化的世界人。要培养双文化的人,我们不能从大学开始,而必须从幼儿教育开始。在小孩子最容易吸收新事物的时候,我们要在双语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双文化的人,让他们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另外一种历史、另外一种文化,最好有一段时间沉浸在另外一个文化里。西方学生可以搬到北京、上海去住,东方学生也应该搬到西方去住。我最近在澳大利亚碰到一个好朋友,他是一家非常大公司的总裁,有一个孙子。他带我去看当地一个中国的博物院的时候,那小孩看见我以后,对我用中文唱了一首中文歌,我说,人类还是有希望的。我很多美国的朋友,他们的儿女、孙儿女都在学中文。
刚才郝校长在介绍我的时候,说我是亚洲协会的副理事长。亚洲协会在美国纽约有一个获奖的教育网站,是为小学、中学的老师和学生而设的,目的是教导他们亚洲的文化。当然,中学生、大学生我们也不能忽视;我认为,所有的中学生、大学生,在东方的必修西方的思想史,在西方的必修东方的思想史。UNESCO,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以制定一些标准课程。当然,学生最好能够有较长时期的直接接触。从国家角度看,花钱武装自己,防范别人,防范军事冲突,倒不如拿出一些钱来,不需要太多,来做文明的交流,包括北京论坛在内。防止军事冲突,不如防止文明冲突。
最后,科技的进步与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多元文明的接触;这个多元文明的冲突,为人类带来了历史上从未见过的机遇与挑战。人类可以选择文明的和谐或者文明的冲突,希望大家三思。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