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正中:农村医疗保障是一项全新的朝阳事业
2013-10-10 | @ 北京论坛秘书处

毛正中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采访者:李剑雄


        在当前中国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官员、大学学者和新闻媒介关注的热点。毛正中教授作为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专家,对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有着比较深刻的见解。在北京论坛(2006)公共卫生分论坛上,毛正中教授做了关于“探索构建完善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学术报告引。记者在会后对他进行了书面采访。

 

记者:请问中国城乡二元体制下的农民医疗卫生状况如何 ?

毛正中:农民一直都面临很大的疾病风险,他们的健康状况也较差。例如在 2002 年,城市婴儿死亡率为 12.9‰,而农村为 33.1‰;城市孕妇死亡率为 22.3/10 万,而农村为 58.2/10 万;2002 年平均每次住院费为 3598 元,相当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1.45 倍 (1995 年为 1.06 倍 ),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46.7‰。但 2002 年以前农民几乎没有任何医疗保障,或者说政府几乎没有直接为农民的医疗保障掏过钱。2003 年以前,只有不足 10%的农民参加社区筹资性质的、低水平的合作医疗。农民生病必须自己支付几乎所有的医疗费用,这就造成了 75%的应住院农民因经济问题而不能得到住院治疗。有不少关于农民贫困现象的研究报告,大多数的结论是:农村贫困人口的三至五成是因病所致。

        令人欣喜的是,2003 年以来,在农村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推行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政府对每个农民每年的补助不少于 40 元,已有约 4 亿农民受惠。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已初显端倪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我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会逐步完善起来,农民的健康水平也会随之不断提高。

记者:有报道称您是一个“想解决农民看病问题的人”。中国政府的医疗改革目前困难重重,请问您认为现在医改问题困难的症结是什么?

毛正中:“医改”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议题。令人高兴的是,医疗卫生问题已经全面提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日程。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的学习会上明确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我国的“医改”如何走 ? 一方面,要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而不是简单地说“医改不成功”;另一方面,要借鉴国际经验,例如发达国家的家庭医生(所谓“看门人”)制度。“医改”是一个探索和创新的议题,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也不能指望几个模式简单拼接就可以解决问题;同时,“医改”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调适、评估。当前的“医改”有两个方面值得重视:一是要可持续地在财政上加大投入;SARS 曾刺激了人们对卫生投入的认识,现在可以在更自觉的程度上在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的过程中加大对卫生的投入;二是注意创造新激励机制,政府投入的增加和投入结构的调整应与创造性的、适当的激励机制结合起来,从而规范供需双方特别是供方的行为,解决好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记者:在构建新农村医疗体系的工程中,您在论文中提到必须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的高素质管理队伍,这是很关键的,请问,这样的队伍应当怎样培养?他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呢?

毛正中: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中,人才匮乏一直是一个瓶颈。现在,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大量的资金涌向了农村。可是,人力资源的变化却并未显现出同样的趋势,这是令人担忧的。投向农村的大量资源,若没有相匹配的高素质人才来管理和使用,就难以避免低效率和浪费。

        农村医疗保障是一项全新的朝阳事业,涉及数以亿计的农民,需要宏大的、有专门知识的管理队伍。从长远来看,应该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专门人才,相关院校应设立有关专业。当前,应聘用素质好的当地人才,通过一定的培训上岗,从事专门的管理工作。事实上,2005 年,678 个试点县聘用 74056 人,卫生部、各省都对他们开展了多轮培训,从而保证了新农合的顺利推进。我认为,将来的农村医疗保障事业全面推进和发展起来以后,理想的管理队伍的组成,应是当地选拔的人才和相关院校培养的专门人才相结合。这些人应该是懂得社会保障事业管理,有临床知识和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的人。

记者:如果让您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进行中、长期规划,您会有一个怎样的规划?假如有一个终极理想,你希望最终的蓝图是怎样的?

毛正中:医疗卫生事业,其目的是保护、增进人们的健康,健康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投资于医疗卫生事业,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水平和质量,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但这种投资并不是为了刺激内需,拉动GDP。

        在农村建立医疗保障体系,为农民建立起防范疾病风险的安全网,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两个相互衔接的制度:覆盖全体农民的新型合作医疗和惠及贫困人口 ( 包括五保户等 ) 的医疗救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辅以商业医疗保险。这两种制度有稳定的筹资来源,筹资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有较高素质的稳定的管理队伍和规范的管理制度;计算机化的管理平台,使受益农民能方便、快捷地享受到保障体系的好处;农民疾病负担的绝大部分 ( 例如 60%—80% ) 可以从保障体系中得到补偿,或者保障体系能接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的水平。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能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接轨,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当然,到那时,在保障层次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