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鹏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采访者:陈云超
民主和宪政是人类现代政治文明的结晶,更有学者将民主称为中国腾飞和中华民族振兴的两翼之一。但在民主的问题上,历来众说纷纭。如何认识民主发展的基本规律——民主的逻辑,如何从民主的逻辑来认识民主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如何看待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基层民主?如何看待中国民主政治的前景?记者就这些问题对参加北京论坛(2011)政治分论坛的北京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李景鹏进行了专访。
记者:今年北京论坛政治分论坛的主题是“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请问您怎样看待协商民主?
李景鹏:协商民主被认为是民主在现当代的最新发展,也是政治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要通过对政治上的各种问题的协商,引导群众以理性的、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培育人民主权和公民本位的观念,实现和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当前,我国正在一些地方进行协商民主的试点工作,很多地方政府都有许多创新。我相信,通过不同层面的政治实践,我们会创造出越来越好的经验,对于我们国家的民主发展会有很大的推动。
记者:您在这次北京论坛上的发言的题目是“民主的逻辑与民主的建设”,请您从民主的一般逻辑的角度,简要介绍民主和政治管理权力的关系?
李景鹏:从一般逻辑来看,民主是和政治管理相对应的一种权力运行方式。这两种权力运行模式相互间都具有把对方纳入自己的权力运行框架中的倾向。政治管理权力将民主纳入自己的权力运行框架之中,就意味着民主成为政治管理的工具,或者说民主权力被政治管理权力驯化。而如果政治管理被纳入到民主的权力运行框架中来,则意味着政治管理权力成为民主的工具,也就是政治管理权力的驯化。上面分析的两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存在的。在一个国家中究竟会出现哪种情况,并不取决于人们的愿望,而是取决于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中的各种社会和政治力量的对比及其相互博弈的状况。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西方民主的成长逻辑。
李景鹏:现代西方民主是建立在启蒙思想、反专制斗争和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的民主,它是通过长时期的酝酿而逐渐地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深深地扎下根来的,它的核心在于将民主作为政治合法性的工具,即作为竞争性的国家政治权力再分配的工具。通过将民主提高到政治精英定期、和平、合法、公正、公开地进行竞争性的国家政治权力再分配的层面上来,来保障人民群众作为最高权力所有者的地位、政治竞争裁决者的地位,进而为人民群众的各种政治权利提供根本性的保证。
记者: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我们要用历史反照现实,并让历史告诉未来。请您结合中国民主形成的历史,从逻辑的角度,分析“中国模式”民主的成因?
李景鹏:社会主义民主的形成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的。首先,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建立公有制和实现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需要一个强大的行政权力的支持;其次,历史上形成的长期阶级斗争政策,需要加强无产阶级专政,需要强大的行政权力;最后,人治政治是几千年中国政治的传统,人治政治的关键是强调各级官员的作用,因而在这个基础上便形成官本位的观念,这些传统及其影响根深蒂固,并在某种程度上渗透在当代中国政治中,所有这些历史背景便塑造了当代中国政治中行政权力与民主之间关系的特殊模式。
记者:那么请问您怎么看待这种特殊模式的优缺点?
李景鹏:这种政治模式的最大优点便是使政府拥有巨大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动员能力,所谓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已经为实践充分地证明了。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样,我们的将民主纳入行政权力运行框架的政治模式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使中国的民主建设变得十分艰巨,并成为进一步的改革动力。
记者: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将发展基层民主当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并且决定要“重点推进”。您认为要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李景鹏:基层民主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政治权利,是全部民主政治的基础,能够为民主培育相应的社会和政治土壤。党内基层民主经过30多年的制度探索和经验积累过程,取得了有步骤、有秩序的发展,懂得用实践来回答党的民主执政过程中所面临的许多重大的问题和挑战。但由于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利益多元和阶层分化的日益加剧,也使基层民主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症结归结起来在于缺乏民主生长的社会和政治土壤所产生的对民主的不适应症。党内平等、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尊重党员权利、普通党员不断加强权利意识,是解决这些问题并推进党内基层民主的一个关键前提条件。
记者:请问您是如何看待中国“民主政治”的前景?它的具体实现路径又会是怎样?
李景鹏:民主是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中国概莫能外。“民主政治”主要指把政治管理权力纳入民主的权力运行框架,使政治管理权力及其运行受到合理的限制,也就是使其驯化,从而避免政治管理权力的膨胀与滥用。
在中国,“民主政治”成长的过程一定是艰巨的、曲折的、反复的,需要人们耐心地、坚持不懈地为民主的深入发展创造条件,需要在民主理想的支撑下着眼于民主建设的未来发展,又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着眼于足下,以基层民主作为党内民主的突破口,由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并且不断地培育民主的动力,使各种力量的博弈向着有利于民主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