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峰
北京大学企业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采访者:朱亮亮
11月5日上午,北京论坛(2011)教育分论坛以“教育传承与创新”为主题进行了第三场讨论,北京大学企业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学院副教授吴峰作了题为“企业数字化学习的十个研究主题”的开场报告,向与会学者介绍了这一信息技术推动下的新型教育模式。就企业数字化学习的独特性、中国企业数字化学习的现状等相关问题,记者对吴峰副教授进行了采访。
记者:数字化学习是在什么时间开始在中国企业中推广的?现在推行的总体情况如何?
吴峰:中国企业的数字化学习是在2000年左右引入的,目前已经经过第一阶段进入了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以被动学习为主要特征。第二阶段的特征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主动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社会化学习和知识管理。
记者:您在刚才的演讲中也向与会学者介绍到,您所在的北京大学企业与教育研究中心对中国的20余家开展数字化学习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发现这些企业的数字化学习有较强的个性化,请您介绍一些相关的案例。
吴峰:中国工商银行是以“资格证书”为主导的数字化学习模式。每个员工入职之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会指出他未来职业的晋升通道,要获得职业的发展机会,必须要获得相应的资格,而获得这样的资格就必须不断进行学习、获得证书。证书也是通过网上学习和网上考核实现的。这是中国工商银行数字化学习的显著特征。而中国电信学院有70多万名员工,具备开展数字化学习的优势,分支机构众多。因此电信学院在2005年就启动了在线学习工程,主要特征就在于紧密结合员工的学习需求。企业首先进行绩效分析,找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短板,由绩效专家到各个部门进行调研,了解部门的需要以设计课程。同时,建立了虚拟学习社区,将其打造成员工的“第二个家”,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这是目前中国企业个性化学习的两个典型案例。
记者:您的研究涉及了“企业大学”的概念,用“大学”来形容企业的培训和学习活动,有什么样的深意?
吴峰:“企业大学”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动提出的一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GE公司倡导,旨在强调学习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要将“企业大学”打造成培养企业员工领导的机构。其他的企业也纷纷效仿,目前中国也建起了近300所企业大学,如中国电信学院、中国移动管理学院、爱立信学院、中行大学等。“企业大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或者“学院”,但其存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大学是在过去的企业培训中心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但过去的培训中心往往是被动式的学习,是零散的学习,而企业大学则将学习放在了企业发展的战略性位置上,更系统、全面地提升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为企业的绩效服务。企业大学的投入力度一般都很大,经常占到企业人均工资的4%左右,但企业仍然愿意建立企业大学,这说明大家认识到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记者:您在报告中提到了企业数字化学习的投资回报率的问题。企业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经济效益必然是衡量数字化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可以衡量数字化学习的成果呢?
吴峰:数字化学习的价值首先可以体现在经济价值上,达到相同的培养目标,过去的面授教学方式比网络教学的成本要高很多。同时,数字化学习也有着很多个性化的、独特的价值,可以产生很多无形的价值。举例来说,安利集团过去的员工流失率相当高,可以达到70%左右。安利培训中心建立了网上学习平台后,在网上构建了29个学习场景,不同地域的人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这种社会化的学习方式使员工与自己圈子内的人成为了朋友,通过这种方式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安利的员工流失率大大降低。此外,数字化学习也可以提高培训的覆盖率。过去企业是很难达到全员培训的,有7成的员工不能得到有效的培训。同时,数字化学习还会带来组织结构方式的变革,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如天津的天狮集团,在海外有100多家分公司,是很难通过会议等方式沟通的。企业总裁如何将企业的思想和发展战略贯彻到各个分公司,就是通过网上学习的方式,将企业新的发展战略和理念摄制成视频作为课件放到网络上,让各分公司进行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来组织企业。可见,在线学习承担了很多实现经济价值之外的功能。
记者:刚才在讨论阶段,多名外国学者都表达了对数字化学习的担忧。认为数字化学习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离,甚至会对人天性中的一些东西造成损害。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吴峰:数字化学习是弥补面授学习中出现的不足的一种手段,而并不是要取代面授学习。在面授学习能够实现的地方,可以采用面授学习为主、数字化学习为辅的手段,比如在学校中,数字化学习是替代不了教师教学的方式的。但在线学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可以弥补面授教育无法实现的情况。如中国邮政集团有上百万员工,遍布中国的乡镇,面授培训是不可能达到每个乡镇邮政所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网络学习的方式。中国邮政集团就要求每一个乡镇所都要具备网络学习的条件。网络可能带来一种孤独感,但是网络同时也扩大了人们的社交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