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俊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采访者:吴津
“我是来自南非stellenbosch大学的,我有一个关于中国大学留学现状的问题想请教一下冯校长……”
“我是日本Obirin大学的,刚才在冯校长发言中提到,高等教育国际化,语言工具是一大问题,我想问一下……”
人民大会堂山东厅,北京论坛(2006)教育分论坛会场评论和提问环节,刚作完题为“国际化应该是中国大学教育的重要战略”主题发言的中国人民大学冯俊副校长顿时成为了整个会场最忙碌的人。记者发现,十几分钟的自由提问时间里,五分之四的提问者都指明希望由冯校长回答;正当评论员宣布提问环节结束时,还有学者举起手来:
“请等一下,我还有一个问题,需要中国的冯校长帮助解答一下……”
茶歇时间,记者采访到了这位会场中人气最旺的校长。
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一流大学的基础
记者:您刚才在发言中谈到,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要注重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那您觉得什么样的大学才能堪称世界一流?
冯俊:这样的标准很难说,我觉得首先应该看看目前被大家公认为是世界一流的大学,比如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等。要评价哪些是世界一流大学,这很难有量化的标准;但是从我上面谈到的那些大学中,你能看到,它们都拥有相悠久的历史,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它们无论在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领域都处于学术的前沿,同时它们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在社会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有广泛的声誉。
哪些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在人们心目中都会有一个答案,但标准呢,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无论哪一条标准都会有遗漏之处;但是我觉得在学术界的资深学者们,他们积累了几十年的学术经验,在他们心目中必然会对他们所了解的大学形成一种比较权威的评价,这类评价既具有一些模糊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公认度。
记者:您心目中的一流大学给您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或者说在它们的成功经验中,您觉得最值得借鉴的是什么?
冯俊:我一直在强调,大学之所以成其为大学,它不同于社会上的职业培训中心,它必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无论身处什么学科,都具有广博的知识:学理工的,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历史积淀,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也要具有一定的理科知识——在一所一流大学里面,历史积淀、人文底蕴必然是深厚的,它的专业设置并没有分得特别细,它开设的课程也并不是一味的实用主义,一流大学注重对基础理论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我对这个印象最深。
我要说的是,大学关注现实很好,但是太急功近利、对现实亦步亦趋就会把大学变成职业培训所;大学教育是塑造人、培养人的教育,我们的学生首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人,然后才是就业市场上的劳动者,仅是教授劳动技能并不是真正的大学。
记者:那您觉得当前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大学排名”会影响大学的发展规划和定位吗?
冯俊:当前社会机构热衷于给大学排名,我们并不能说它完全没有根据,它是按照某几个指标对大学进行衡量和排名的。
我要强调的是,真正的一流大学,肯定不会按照排名去决定自身的发展规划和措施的——不能说我今天排名好,怎么样;明天排名降下去了,我又怎么样——一所大学的发展规划是按照其学校的指导思想、目标定位和办学特色来展开的,排名只供参考。
我觉得作为大学校长而言,不能说对大学排名完全不在意,但一定不会是特别在意,毕竟,对于一所大学,它内在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通识教育不拘泥于第一课堂
记者:您提到加强通识教育对于一所大学应对国际化挑战十分重要,您认为通识教育都有哪些形式呢?
冯俊:通识教育有多种形式,目前国内的许多大学都在以不同方式进行探索,我也注意到北京大学有元培班,要求理工科学生选修人文课程,这些都是很好的方式。
另外,我又觉得,通识教育并不只是一种课堂的教育,它还包括第二课堂,聆听广泛的讲座,世界各地的名人、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以及学者的讲座都是通识教育的内容。
此外,深入社会的调查研究、和各种名人的访谈、和专家学者的交流、参加志愿活动、加入社团活动、锻炼领导组织能力等等,这些都是通识教育。我要指出的是,通识教育未必全部是课堂书本式的,它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所有专业课以外的学习和实践,都可以算在通识教育的范畴以内。
记者:目前广泛存在这么一种现象:不少同学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联系,您怎么看待这种情况?
冯俊: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通识教育。
大学所学的这些东西,和具体岗位并不是那么对口,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大学教授的是基本的素养和基本的技能,教你怎么去思考、怎么看问题,教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踏入工作岗位后,刚开始你可能对所从事的行业一无所知,但过一段时间,把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所从事行业的知识融会贯通,把知识激活了,你就能游刃有余。
大学实际上是教你一种自学的能力,现代社会职业瞬息万变,今天和明天、明天和后天,所从事的职业就有可能改变;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有足够的能力来迎接职业市场的挑战。事实上,学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有了这种素养后,干什么都可以。
记者:您在发言中提出了国际化应该成为中国大学教育的重要战略的命题,请您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具体分析好吗?
冯俊: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六个方面的含义和要求:
1、国际化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这种越来越明显的特征决定了国际化将是未来大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教学、科研都应向国际化迈进,教育的创新必须现代化,教育的管理要放眼世界,注意到全世界大学的发展趋势,学习优秀大学的管理经验;
2、教育市场、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化,只有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学科、师资力量上的交流,通过交换课程、教材、互给学分、共同举办会议、师资和教学方式的交换等方式,加强各自的实力,应对国际化背景下的变化和挑战,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3、科研力量国际化,比如在科技转让、保护知识产权、人文社科等方面要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
4、教职员工国际化,吸引来自不同国家的知名学者前来讲学,有利于更新学生的观念和知识;
5、教育集团的国际化,要吸引更多国外学生,促进国内学生留学及国外交换项目的开展;
6、管理国际化,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在学校融资、学生教育等方面的经验,教研机构、融资机构等管理要向国际化过渡。要通过加强综合教育来应对国际化的浪潮,培养出有长远目标、富有创造性、能独立思考、具有良好社会性格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