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经武:大学的排名其实是相当主观的
2013-10-08 | @ 北京论坛秘书处

 朱经武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

采访者:卞卓舟

  11月28日下午,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首先在北京论坛(2006)教育分论坛上发言,他以“21世纪的经济引擘”为主题,全面地阐述了21世纪高等教育界的发展趋势。茶歇时间,朱校长欣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您认为对于一些世界知名大学而言,高等教育国际化所带来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朱经武:以中国大陆为例,最近Newsweek列出了国际100强大学,在中国范围内有三家大学入列,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都在香港。在国际化背景下.这种状况的发生是有原因的,中国大陆的大学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语言。当然在大环境下看,中国大陆仍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它的发展是全世界的焦点所在。

  记者:您认为香港作为一个自由港是否对香港的大学的国际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朱经武:的确如此。最突出的影响就是,我们的教学媒体使用的语言是以英文为主的,这一点使得外国学生进来或者我们的学生出去都比较方便。

  记者:据我们所知香港中文大学是以中文教学的?

  朱经武:对,香港中文大学早期就有一个定位,就是要保持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我认为这与英文教学并没有冲突。目前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个中心就在哈佛,哈佛教学是用英文的,但研究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前列。据我所知,香港中文大学的校长也正在考虑慢慢增加英文授课。记者:今年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大学都在内地招生,内地很多媒体都说香港大学把内地优秀学生都抢走了,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朱经武:我觉得这个问题是见仁见智的,情况并没有某些媒体说得那么严重。首先,很多媒体说香港吸引学生用的是高额奖学金,用很多钱来抢北大、清华的学生。我可以跟大家汇报一下,我们今年在内地招了156位同学,只有一半的学生能拿到奖学金。当然后来在内地年轻人中作了一些民意调查,发现这个的确是学生们考虑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最主要的。所以我觉得“用奖学金来抢”的说法有失偏颇。一个社会要进步,必须要多元化,要让学生多一些机会,在不同的环境里锻炼发展。另外,我觉得大陆那么多优秀的人才,整个香港招收不到1千人,根本没有什么影响。(笑)

  记者: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就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您对“一流大学”这个概念是如何理解的?

  朱经武:对于一流大学,各个区域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个人的希望是:某一天,当人们想起某一学科的顶尖学校时,立刻能想到香港科技大学;当人们想在某一领域增进自己的专业知识的时候,立刻能想到香港科技大学;或者人们想在某一方面找一位大师谈谈,他也能立刻想到香港科技大学。同时,香港科技大学的毕业生能够真正做到对社会有贡献,对国家有贡献。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了,我们就能说我们的大学接近世界一流大学了。我现在可以说,香港科技大学的确是一所相当不错的大学,但距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一定的距离。

  记者:您说的这些“一流大学”的标准都比较定性,现在世界上有各种定量的排名体系,您对此如何看?

  朱经武:排名其实是相当主观的,比如我们在《英国金融时报》的排名非常靠前,在科技类大学排名也是世界第17名。但是当我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还是能发现一些大学其实完全能够排在我们前面。再看这个Newsweek,香港科技大学排名60名,香港大学69名,香港中文大学96名。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想也不见得。再看上海交通大学的排名,那又是完全不同的一套排名体系。

  尽管我承认,较好的排名意味着大家对学校有一个基本的认同,但这个并不是绝对的衡量标准。比如北大,每年有那么多留学生来这里学习,那么多学者来这里访问,就是想见见这里的学生,想找许校长谈一谈,这就意味着这所学校正在向着国际化、向着一流大学的目标在迈进。

  记者:您刚才谈到国际化大学的概念,那么,国际化的衡量标准又是怎样的呢?

  朱经武:这个没有统一的标准。其一,可以看学校的教师队伍,我们学校有20%的教师都不是中国本土的。其二,我们也希望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到我们学校学习,不仅仅是来选课学习,而是真正融入到这个学习氛围和学生群体中,同时我们的学生也能够出去,这样使得大家在学术上尽量交流,在做人做事方面也能互相了解。

  当然,如Osborne在今天的演讲中提到的,某些学校用国际合作交流的方式赚钱,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广大的市场,极易被某些国家和学校看中。我觉得这点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很可悲的。北大、清华的一些学生去了这些学校,除了在语言方面能得到提高,并不能真正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记者:目前媒体经常报道一个现象,很多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您对此怎么看?

  朱经武:教育不是职业训练。接受好的教育会使人的内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中国存在某种“士大夫”的思想,认为上了北大就要做官,而且做到很高的级别,做生意就要做到老板,这种观念是需要转变的。

  做好人、对社会有贡献,并不以工作好坏为衡量标准。我举一个例子,我最近碰到一位美国能源部的副部长,他当时大学毕业没有立刻工作,而是进了和平服务团,去非洲做了几年服务工作,之后去雅鲁藏布江做了几年环境工作;当他觉得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日渐成熟,才决定回到美国寻求发展,最终成为了副部长。

  中国的学生,尤其是北大、清华这些名牌大学的学生,应该把眼光看开一点,人生的道路不是一条窄路,而是由很多条路组合而成的,最后殊途同归取得成功,这是一个过程。教育越完善,走入社会的选择越多。当然现在国内各方面压力特别大我也了解,对于你们这一代独生子女更是如此。

  我希望社会能具有更大的容忍性。中国希望看到“完人”,但是世界上没有“完人”。

  记者:在大学的战略规划过程中,领导的作用十分重要,您是如何看待校长所扮演的角色和历史地位的呢?

  朱经武:没有什么历史地位。(笑)我只能说说我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创造一个最好的环境,使其能够网罗到最好的人去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