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汀•塔什克霍夫:现实主义视角的中美关系争端化解适用范畴—
2014-02-26 | 北京大学校报

在北京论坛国际关系分论坛上,学术气息十足的柏林自由大学克里斯汀•塔什克霍夫教可以说是个“问题专业户”。他几乎在每位学者的演讲结束后都会发问,可以说在论坛上与其说他不仅像个学术“明星”,倒不如学术“恒星”更贴切。11月2日下午,塔什克霍夫教授对中美关系的争鸣、争端化解的适用范畴发表了精彩的发言。

中国崛起与“中国威胁论”

国外许多学者都从潜意识中认为中国目前的综合实力与所承担的责任并不相符,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融入程度不够,塔什克霍夫教授也不例外。他在演讲开始时给大家分享了一个德国报纸上的小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中国的报道:一个人来到了一个马戏团找工作。马戏团的侏儒团长看了他一眼,耸了耸肩说,“对不起,你无法成为我们的成员,因为你的身高超过了两米!”

中国在当今的全球关系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中国应该在国际社会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探讨这些问题时,有时候我们会感到有一点受挫折。”塔什克霍夫教授提到,“我们看到的英文文章中,有很多的预测,而这些报道更关注的是霸权、暴力、威胁以及对抗,很少讲到中国与国际社会和平共处的内容。在目前的国际舆论中,两种相反观点共存。”

那么出现中国威胁论的论调和敌视中国崛起的原因到底在哪里,中国政府、学者在反思,同样,国外的学者也在研究这个问题。“我通过阅读这些文章、书籍发现,那些结论更多的是来自于一些具体的理论框架,他们已经有了相应的结论。而这些结论似乎也没有太多的事实验证。”塔什克霍夫教授认为,“对持那些论调的人而言,是理论框架决定了结论,而不是事实分析决定了结论,我对此感到一点点失望。”

塔什克霍夫教授指出,“当前的学术讨论让我想起了在冷战时期的学术讨论,那时大家讨论的是什么才是最好的理论,怎样才能用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我们不要仅仅局限于理论分析,更多的是看看现实,看看实证研究。关于中美两国之间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到在双方都有一些夸张的说法:美国几大地夸张了中国的威胁,而中国也会过度描述美国的中枢战略。”

关于学者对于理论上的贡献和对国家决策的支持方面,塔什克霍夫教授提出,既要重视理论分析,又要多进行实证分析,使两者达到平衡的话,我们才能获得比较客观的结论,从而告诉我们,中美关系有可能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是更多的冲突还是更多的合作。“因此我认为从学术的角度来说,学者的确是可以作出自己的贡献,在大国关系决策方面提供支持。”

现实主义视角的中美冲突预测

论坛上,个别学者谈到,中国的发展速度特别快,其国际形象上正在加速崛起,这会导致新的霸权的产生,这在主要的大国之间出现的权力变化的趋势,也就是美国的权力受到了挑战,而美国不愿意失去自己的权利,这样造成了更多的冲突。塔什克霍夫教授认为,“对于霸权的竞争可能性也仅仅是因为核武器的威慑力,而到了联合游戏中,这种竞争也就到了结束阶段。而事实并非如此。大国竞争不止是核武器的竞争。”

还有学者在会上指出,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也有自己发挥作用的舞台,而中国在近期内是不可能超过美国,美国的主导地位在目前还会至少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也能够从目前的架构中有所获益。所以中美并不会发生严重的冲突。

塔什克霍夫教授指出,我们从上面的两种预测观点可以看出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影子。“我们从理想主义角度看,大国之间会朝着的竞争或者冲突的方向发展,我们需要做好冲突的准备,但是起冲突并不会引发大规模的战争。”

“对于另一种立场来说,我们需要考虑如果对于大国之间一些冲突不能进行有效管理的话,合作就结束了。”塔什克霍夫教授提出,“大国之间也会有具体的风险,也会与对手分享一些非常重要的利益,此时各国就要更加倾向于合作,也更有可能对于冲突和平解决。”

从海内外战略平衡的角度看,塔什克霍夫教授提出,这里存在一个现实主义的情况是,在亚洲地区有一种倾向,各国的关注点更多偏向于海外平衡,对国内平衡的重视度稍弱。亚洲的国家无法在反美的联盟中找到自己的平衡,而且也应该做好准备,对于应对未来美中之间争夺在亚洲地区的霸权主义的角逐。

中美争端的解决方案分析

“美国与中国的权力在今天是如此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塔什克霍夫教授说,“如果任何一个单边的行为者的假设都是无法成立的,那么中美合作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争鸣和争端的和平解决方案有很多。塔什克霍夫教授提出了三点:首先就是参与、遵守并且积极支持国际机构,这很有可能进一步促进合作以及和平的变化,单边主义使用威慑力将会更多地导致冲突;第二,单边的还是有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合作,是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权力更加分散,和平解决的可能性就会进一步增加;第三,是一整套的解决方案,联合的解决问题可能会存在一些利益主体,他们会在理性的基础之上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中所面临的障碍。

“对于中美关系的学术分析来说,当下仍然停留在讨论理论是否正确,而另一方面,实证的分析并不完整。所以我们需要从现实主义视角建立更多的中间分析,根据具体条件来探讨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塔什克霍夫教授指出,“在学术界和政策决策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我建议年轻学者更多地做实证方面的研究,来具体探讨什么才是中美双边关系所要转向的方向。”

编辑:歆琴

采访于北京论坛(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