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东亚博弈与全球发展
2014-02-26 | 北京大学校报

2013年11月1号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10号楼四季厅,2013年第十届北京论坛的“地区合作与冲突:多元文化的视角”分论坛上,记者采访了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的王勤先生。

共同缔造亚太繁荣

采访中,王勤充分肯定了东盟作为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认为“以东盟为核心的多层次区域经济发展合作形式之于亚太地区有着难以替代的主导作用”。与之同时,他也发现“相对于一体化程度更为深入的欧盟而言,东盟只是在经济的共同利益处有着较一致的诉求,其合作理念尚无法与大欧洲联合思想进行比拟。但作为世界和亚太地区人口第三大、世界第五大的经济体,东盟具有更为广阔的经济发展潜力,然而也存在着一体化程度与潜力不相匹配的状况。因此,东盟需要继续促进内部凝聚力的提升,维持本联盟、亚太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泛太平洋地域国家开展全面且深入的合作。”

因此,作为东亚繁荣的共同创造者和受益者,中国、日本、韩国、东盟国家以及美国等,都有需求在当下基础上形成相对稳定的大国均势。在亚太地区内部加强各方面合作交流机制的建立,从而共同缔造亚太区域的安定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共谋合作是具有强生命力的,譬如美国的跨太平洋伙伴协议与东盟国家近年推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有着极强的互补性。中国所致力倡导的“10+3”对话模式与东盟一直奉行的几个“10+1”领导人会议有着相近的合作基础与共识。但显而易见的是,不同方案背后所隐含着的也是不同的利益诉求。“在美国所构想的“重返太平洋”策略上,以及在跨太平洋伙伴协议条款中依旧蕴含着一种轴心时代中心论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思维模式的排他性和独尊性,无疑是对当下亚太地区多方制衡下的稳定秩序的一种挑战与破坏。”

中国在十字路口的战略选择 

针对当前亚太地区经济政治格局,王勤毫无讳言地指出:“中国之于东盟的影响力与合作关系并不符合其应有的地域边缘价值。而中国的当务之急便是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以及更深的层次上加强与东盟国家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在具体细节操作上,王勤强调在四大方面上深化中国-东盟国家间的战略合作——理性调整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协议政策,积极推进东亚及东南亚区域经济整合,热情促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  

王勤认为,中国在这场领导权的实质争夺战中仍然处于较为明显的劣势地位,虽然中国已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但未能将其雄厚的经济影响力转化成有实效的领导力和支持力。在东盟一贯所坚持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和几个“10+1”领导人会议中,东盟国家对华都有着较为明显的防范意识,唯恐呈现中国独大态势。王勤分析说,这种敌视与防范心理是中国与东盟经济结合依旧不紧密所导致的,部分东盟国家仍然处于冷战思维模式,并没有及时转变观念,造成对中国的一些误解,而中国也因为长时间单方面输入廉价商品、保持出超地位加深了这种隔阂的程度。“因此,为了改变这种误会的状态,真正实现中国与东盟国家从上至下的信赖与互惠,中国必须谋求一个机遇来重塑良好的国际形象。” 在具体阐释中,王勤认为,中国在“路上的互联互通”方面已经基本达到了要求。尤其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与发展,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框架和机制得以确立,双边经贸合作规模迅速扩大,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逐步提高。  

而在此基础上,王勤则是更为突出强调了“海上的互联互通”的重要性。他分析说,通过海上比如港口合作、渔业合作、临港产业的一些合作,中国与东盟国家更能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达成构建南海“和平之海”的共识,有利于解决中国与近邻国家近年来的领海争端问题,从而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和平合作中促进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 

展望中国-东盟未来蓝图  

“如何建立和完善一个基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发展的区域投资环境,是未来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的关键。”王勤总结道。  

而近些时日,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接连出现的摩擦与争端,很多人认为这是双方未能达成思想意识上的有效共识的体现,甚至是今后双方良好合作无法进行下去的某种征兆。但王勤并不十分赞成这一观点,他相信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可能存在的部分冲突,而中国与东盟的深入合作势必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对此,他说:“中国与东盟国家长期保持有深厚的合作基础,而这种良好的合作传统也势必在今后的中国-东盟交流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展。随着东盟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变化与再确认,中国与东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持续深化,并将领导着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与发展。”


编辑:舍予

采访于北京论坛(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