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论坛(2013)主旨报告】杨荣文:各自前行,保持和谐
2014-10-13 | 

北京论坛(2013)主旨报告

各自前行,保持和谐

杨荣文

新加坡前外交部长

嘉里集团副董事长

文化之韧性

    我去年出访澳大利亚时,参观了一个乡村小社区。那是一个夏日午后,我看到一群原住民聚集在农田里,就问东道主他们在做什么。他实事求是地告诉我,他们要不停地喝酒,一直到喝醉为止。这种事情每天都会发生,但什么也改变不了他们的行为。多年前,澳大利亚政府认为,要把原居民改造成现代公民,最佳途径就是把他们的孩子从父母身边带走,送到官方学校接受教育。这种做法很残忍,但是,政府当时的想法是,良药苦口。结果,这一项目根本就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相反,却给“被偷走的一代”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几年前,澳大利亚政府就当年的错误正式向原居民道歉,这也是现今许多澳大利亚人公认的可怕错误。如今,在澳大利亚各地,土著文化更加受到尊重。土著文化历经成千上万年的发展,经历过无数极端恶劣的环境条件,因而其特有的自身优势更加值得人们欣赏。

    文化的改变非常缓慢。许多文化行为是下意识的,社会科学家们也无法研究清楚。当环境或技术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够适应这种变化的文化就会蓬勃发展,相反,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的文化则会走向衰退。文化是建立文明社会的黏合剂。法律和制度可能会发生改变,但任何时候发挥作用的法律和制度一定都是符合民族文化的。我所说的文化,包括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

 

文化与文明的冲突

    文明的相遇,常伴随着冲突。西方人来到澳大利亚时,原居民社会便陷入了危机,这种危机在今天社会成员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之中也有所体现。五百年前,当西方人来到亚洲时,所有亚洲国家都处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大多数国家屈服于西方的统治,直到20世纪下半叶,亚洲国家才一个一个重新站起来。如今,许多人对亚洲在全球舞台上的重新崛起忧心忡忡,担心世界会爆发新的冲突。一些西方学者甚至著文公开发表中国威胁论。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这是一个愿望,一个理想,是未历史经验证实的。事实上,这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相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制约新生产力的发展的文化和体制,终将会被抛弃。今天,伊斯兰社会的矛盾就尤为突出。

    问题是,我们是否因此就要遭受无尽的战争和革命才能向前发展。由于经济全球化,以及人类所掌控的技术具有潜在破坏力,可能会有一大部分人类受到战争和革命的侵害。“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后面就有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是现今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众所周知,如果再爆发一场世界大战,就一定会动用核武器、生化武器,很可能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毁灭。

 

不同层面的回应

    最近,联合国针对叙利亚使用化学武器所采取的种种行动就反映了各国的普遍担忧。核武器扩散是一个更加令人担忧的问题,但在这一点上,世界大国各持己见。然而,无论世界大国对伊朗和朝鲜的态度存在多大的差异,大家都坚决认为,必须防止核武器扩散,尤其警惕核武器落入恐怖组织之手。

    与国家一样,文明也可以进行合作与竞争。为了创造全面和谐,为了让每个人都享受到进步的果实,我们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首先,我们必须进行国际合作以应对人类的共同威胁。全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诸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全球流行病、气候变化以及全球金融稳定等,都需要大家共同面对和解决。在此方面,诸如联合国、20国集团、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次我们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者把大家团结到一起。虽然非国家组织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在人类事务上,民族国家仍然扮演着主导作用。今天,美中两国之间的关系无疑是世界上唯一的最重要的国际关系。由于美中两国植根于不同文明,两国关系错综复杂。两国之间原本就存在着竞争,如果一方企图统治对方,就会给世界带来巨大的不和谐。然而,如果美中之间不进行高层合作,许多世界问题就无望得到解决。因而,即便两国都不不喜欢“两大国”这种暗含强权之意的说法,美国与中国联合领导的意义至关重要,却是毋庸置疑的。

    第三,我们应逐步扩大文明间的融合范围。每个文明都建立在其文化价值观基础之上,而文化价值观又是历史积淀的结果。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指出,每个文明的诞生都是对生死挑战的回应。对于澳大利亚原居民来说,其文明是对在干旱大陆生存这一挑战的回应。对于中国人来说,其文明是对必须控制水资源这一挑战的回应。对于伊斯兰社会来说,其文明的形成是因为需要把广袤沙漠、草原或海洋的游牧部落团结到一起。文明相遇,冲突就不可避免,究其根源,这不仅因为其核心利益会出现冲突,而且不同文明背后的文化价值观也存在着差异。

 

宽容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同文明之间的界线不再清晰可辨,但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仍然深远。在诸如死刑、堕胎、干细胞研究和两性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即便说意见分歧并非不可调和,但要想调和,也绝非易事。尽管我们应该谋求普遍人权和普世价值,但是不应抱有任何幻想,认为我们有朝一日会完全相同,成为一体。事实上,试图把共同价值观强加在文化背景迥异的人们身上,不仅不会让我们走向团结统一,反而会导致分裂。所以,我们应该采取奥古斯丁原则:在重要问题上争取统一;在不重要问题上保持多样性;在所有的问题上,采取宽容态度。重要问题就是危及全人类的问题,如核扩散和全球流行病。在其他问题上就保持多样性,采用权利下放原则解决人类问题,即允许问题在最底层得以解决。但是,在所有问题上,世界需要更多的宽容,这也意味着承认我们的共同人性。

    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冲击着人类社会,尤其是信息技术、生物医学、机器人技术和纳米技术等,传统的社会结构分崩离析。由于人们可以接触到多种信息来源,并且可以进行自由选择,所以曾经的权利与控制等级在逐渐崩溃。所有文明之核心都受到了挑战。世界各地,尤其是那些网络连接便利的大多数城市居民,都对政府不满。我们越来越清楚的发现,仅仅依靠法律和市场是无法解决诸多社会问题的。

    世界需要更多宽容,这是我们对彼此的尊重和敬意,可以让我们周遭纷繁的变化。竞争加大了国内以及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各种文化与文明对新技术的回应不尽相同。有些文化和文明能很快适应新技术,而有些则需要经历很长时间。无论你喜欢与否,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理论都在发挥着作用。如果我们在减少不平等和帮助落后者奋起直追方面,无作为,世界上就会出现新一轮的冲突。我们该如何帮助澳大利亚原住民自助?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只是给予补助金可能会使问题变得更糟糕。不管怎样,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宽容,就无望取得成功。这种宽容必须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就把宽容政治化了,其结果只能导致宽容的毁灭。

 

更加宽广的心灵与智慧:那烂陀精神

    因此,我们必须从不同层面来应对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这一挑战。我们确实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需要各个层面的道德和政治带头人,需要国家间的良好合作,尤其是美中两国的良好合作。然而,无论我们认同何种文明、宗教、国家或部落,作为人类同胞,我们更加需要彼此敞开心扉。

    印度那烂陀大学的复兴就是依据历史的启示,力图将来创造这样一种精神。曾经的那烂陀位于比哈尔邦境内,大概是世界上第一所大学。那烂陀大学始建于公元5世纪,持续了多个世纪,直至12世纪末被阿富汗侵略者摧毁。当时牛津大学刚建立不久,而剑桥大学还没成立。那烂陀鼎盛时期,拥有一万多名学生,主要是来自亚洲各地的佛教僧侣。那烂陀的大部分历史是在中国史料中发现的,其中公元7世纪唐代高僧玄奘的记载最为重要,他的印度取经之旅被改编进名著《西游记》中,成为不朽传奇。复兴的那烂陀是一所现代化国际化的世俗大学,只招收研究生,而且得到东亚峰会所有18个成员国的支持。该大学正在为其最先创办的两个学院招聘教师,这两个学院将在两年后开课。学校也将成为学者云集,探讨重大问题的中心。学者们会根据古老的那烂陀哲学精神,探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哲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以及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的生存哲学。圣火已经在印度重新点燃,我们的目的是要把圣火传播到世界各地去,当然也包括这里——北京大学。

    为了让各种文明在以不同速度前行的同时保持和谐,那烂陀精神必将永存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