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康誉,著名中日友好人士,日本净土宗僧侣。1942年出生于日本名古屋,1966年创办鹤龟宝石公司,1982年开始支持新疆克孜尔千佛洞保护工作,此后三十余年不断为新疆经济、教育、文化发展贡献力量。著有《丝绸之路的点与线》《对西域龟兹佛教灭亡的研究》《迷路悟道》等作品。在2014年北京论坛分论坛“古今丝绸之路:跨文明的交流、对话与合作”上发表题为“我与新疆丝绸之路——文化路•经济路•政治路•合作路”演讲。演讲结束后,小岛先生接受校报记者采访。
“新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变化很大,新疆好地方!请大家去看一下新疆!” 11月9日北京论坛分论坛“古今丝绸之路:跨文明的交流、对话与合作”上,小岛康誉演讲前用生涩的中文向与会学者发出邀请。这位已七十二岁高龄的“新疆的老朋友”身着藏青色僧衣,笑容可掬,精神矍铄。自1982年投入新疆克孜尔千佛洞保护工作至今,小岛康誉与新疆的不解之缘已延续三十二年。
千佛洞:初见犹似故人
1982年,小岛康誉第一次来到新疆,来此洽谈珠宝生意的他感受到新疆人的淳朴与热情。四年后,他第一次游览克孜尔千佛洞,并随即捐出十万人民币。一年后,他在日本落发为僧,并开始为克孜尔千佛洞保护工作奔走。“新疆有许多民族在生活,他们都非常热情好客”。回想起多年以来对新疆的印象,小岛康誉说:“新疆境内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也是我对它有深厚感情的原因”。
1987年,小岛康誉在日本成立了“日中友好克孜尔千佛洞修复保护协会”,主动为克孜尔千佛洞保护工作游走日本各地。“当时,很多人都不知道克孜尔千佛洞,募捐十分艰难”。尽管如此,他仍募集一亿多日元,捐给新疆政府用于修复克孜尔千佛洞。此后他又多次向新疆政府捐款,款项不仅用于克孜尔千佛洞的保护,还设立“小岛康誉奖学金”为新疆教育发展贡献一己之力。而克孜尔千佛洞的保护并不止募集资金这么简单。古老而神秘的克孜尔千佛洞藏身在大漠深处,交通极为不便。考察团队只能借助沙漠车和骆驼行进。几千年的风沙侵蚀和近年来的偷盗又给原本脆弱的千佛洞带来巨大的破坏,修复工作谈何容易。而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又给修复和考察工作雪上加霜。“大家猜想一下六十个人在沙漠里呆三个星期大概需要多少吨水?”小岛康誉在演讲时即兴提问台下的学者。“五十吨!”当时大漠深处考察只能喝水洼上漂浮有牛羊的粪便的水。这样的考察,小岛康誉平均每年都要进行一次。
申遗成功:重现大漠中的珍宝
汉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唐代壁画“西域的蒙娜丽莎”,这些纷繁多样的珊瑚、佛教壁画都是小岛康誉考察队在尼雅遗址考察中的丰硕成果。小岛康誉在演讲中介绍它们时,还呼吁大家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他对新疆丝绸之路上遗址的关心丝毫不逊于中国学者。2010年,小岛康誉在龟兹研究院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题为“克孜尔•1986•我的出发点”的演讲,其间展示的克孜尔千佛洞修复资料,让与会中国学者大开眼界。中国丝绸之路的申遗,小岛康誉一路相随。“今年6月22日下午三点五十分,申遗成功!”小岛康誉在演讲中展示了当时在日本收看大会转播的照片,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而申遗背后的辛苦,他并非不知道。“在沙漠深处进行考察是非常危险的,因此而牺牲的事情也是有的”小岛康誉回忆说。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原始的交通工具骆驼不好驾驭,研究器材和食物难以运输,各国专家学者难以协调,资金缺口等等,但他对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仍念念不忘“保护是要先于研究的,研究可以不断发展,可如果文化遗产消失了,研究也成了无本之木”。
国际合作:回到原点,面带微笑
“中国对丝绸之路保护需要像今天这样一个场合:大家共同探讨,交流合作”。在小岛康誉看来,北京论坛为研究丝绸之路提供了很好的国际交流平台。对丝绸之路的保护离不开国际合作,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在丝绸之路的联合申遗中得到体现。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在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国际合作中的冲突也在所难免,正因如此,沟通与理解变得尤为重要。“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要回到原点,也就是我们最初确立的基础理念”小岛康誉认为,丝绸之路的保护和研究是中国的大事,更是世界共同的责任,尊崇友好、共同合作、安全节约是从实践中总结的宝贵经验。
小岛康誉在演讲中强调,作为日本学者,他十分理解文化遗产保护在国际合作中需要的外交能力和法律意识。外国研究者和媒体擅自进入遗址拍照,或单方面发表研究成果,这和携带文物离境是没有区别的,遵守中国相关法规,尊重双方的思维方式,小岛康誉始终践行着。也正是因此,小岛成为获得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准证书的唯一外国人。
小岛康誉用“将来我要把骨灰埋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结束了演讲,匆匆描述了小岛康誉三十余年来倾情于新疆的掠影,其间会场也频频响起掌声。论坛主持人用“带着出世的心,做着入世的事”评价小岛康誉的言行。
作者:高乔(校报)
编辑:未天
专题链接:北京论坛2014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