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启良:华人眼中的三棱镜中国
2014-11-20 | 北京大学新闻网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是我们提出的“和平崛起”,还是美国宣扬的“中国威胁论”?邻国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的?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国的看法与大陆居民是否又有不同?中国在世界上是单一色彩还是多维的?11月8日,在北京论坛历史分论坛上,马来西亚南方大学何启良教授以马来西亚华人的身份从多元角度表达了对中国的看法。

        中国朝贡制度与西方帝国主义

        许多学者将朝贡制度比作帝国主义。对于这个问题,何启良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这两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武力的扩张,曾以安全为借口干涉别国,同时注重经济贸易往来。可是,二者又有鲜明的不同。二战后,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和独立运动的展开,帝国主义逐渐瓦解,西方列强构建的帝国主义时代随之而去,鲜有人对此留恋。而中国的朝贡制度虽然在清朝末年渐渐消失,至今仍然引发人们的怀念与思考,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对周边国家有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不同于西方帝国主义。

        当代的中国与历史的中国

        与论坛大部分学者的历史学视角不同,何启良主要以政治学视角,重点关注当代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谈论东南亚如何看待中国。

        关于政治中国,华人在马来西亚的政治舞台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例如马来西亚民族独立运动。现在的政治中国更倾向于是一个中性词,没有意识形态的区分,中马两国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外交关系。

        经济中国,是非常积极的形象。中国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有极强的吸引力。很多华侨都乐意归国从事经济建设,如在广东或者福建,建立学校以及改善设施。与此同时,中国的铁路建设令人瞩目,尤其是高铁事业在国际领先。相比清末李鸿章建设铁路时的阻力,中国当代环境的确促进经济的飞跃,而中国对海外投资的发展也很迅速。“目前的中国对世界贡献很大,以前亚洲只有日本能影响世界经济,现在我看到了中国的实力。有人预测到2017年,中国的经济会超越西方,那么这在文明史上将是极大的成绩。我希望中国可以进一步加强经济管理,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长远发展带来动力。”何启良对经济中国寄予希望。

        文化中国,是中立个人化的概念,这与华人移民历史有关。文化一直是海外华人的情感纽带,是祖先的根基。何启良表示,中国的文学、电影、功夫、茶道等对知识分子都很有吸引力。“China不仅指中国,也指大中华社区,其中中华文化是核心因素。在这里公民不仅是中国公民,也是文化公民。”此外,何启良还谈及孔子学院。“现在,孔子学院遍地开花,弘扬儒家经典是中国政府的文化政策,文化是非政治化的。我们大学目前在关于是否建立孔子学院的问题上正在讨论,我想很快会得到进展,因为孔子文化对当代人的精神生活意义重大。我们需要儒学的滋养来填补空缺的精神世界。”

的确,当代中国是复杂的,未来也很复杂。华人对中国的看法,是多棱镜多维度的。中国正在积极构建国际新秩序,以行动向外国证明中国的和平崛起,而这也是何启良的期待,“历史上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但是我很期待中国的和平发展,它将打破这一现象,给邻国带来更多的利益与安全。”

        马来人与华人、马来西亚与中国

        何启良作为马来华人,长期生活在马来西亚,对华人和马来人的生活有清晰的洞察和深刻的体验。

以前马来人和华人有各自的生活圈子,而在如今社会大熔炉的环境中逐渐融合。华人对马来语十分精通,而马来人也大多会说汉语,两者之间的差异正逐步缩小。与此同时,中马教育与旅游业目前往来频繁。

        此外,华人为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华人和马来人的共同努力带动了马来西亚经济的腾飞。近年来,马来西亚已成为中国在东南亚最大的贸易国,中马在跨国贸易合作上深入发展。

        马来西亚现在的大部分政府官员都精通中国文化,尤其是外交官。在各种国际问题上,中马在外交上开展的合作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影响重大。

        当代学生与世界

        谈及当代学生与世界这一问题,何启良十分高兴。“我曾经教过5年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学习起来非常刻苦认真,我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

        中国同学的热情也令何启良印象深刻。“那些中国学生十分热情,留学时经常邀请我来中国,之前我一直认为是客气话,因为在马来西亚和美国都是如此。今天来了之后发现他们的确是真心。”

        “前些日子坐火车去敦煌,和一个中国大学生聊了一路。你们现在的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很像,开放积极活跃,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并且积极向世界展示风采。在飞速发展的当代,我很高兴看到你们大学生那种敢为人先的气质和进步科学的品行。”何启良谈到自己的经历时由衷地感叹着,那些凝聚在大学生身上的中国精神正蕴育着、跳跃着。

        “在海外,中国形象是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我希望你们都可以走出国门进行交流,让世界上的大部分人感受到新时代的中国大学生和中国。好好努力,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你们这样的人。”采访最后,何启良对中国学生提出这样的期望。

作者:张守玉(校报)

编辑:歆琴

专题链接:北京论坛(2014)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