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论坛(2014)主旨报告】Robert E. Lucas:增长、贫困以及不平衡
2015-01-13 | 

北京论坛(2014)主旨报告
增长、贫困以及不平衡

1995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 Robert E. Lucas
钓鱼台国宾馆17号楼芳菲苑千人厅
2014年11月7日上午

各位来宾,各位学者,
    我非常高兴能够参加北京论坛。
    作为经济学家,我想我们的一点价值就是,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图表、数字、数据,能够展示现在世界发生的一些变化,以及特定国家的一些状况,包括中国在内。
    纵观人类历史,贫富分化虽然一直存在,但在起初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各个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是基本持平的,欧洲与欧洲之外的世界并无不同。这种稳定一直持续到18世纪,并未随时间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而改变。然而18世纪的工业革命改变了这一切,而且永久地改变了这一切。通过分析这个转折点,或许能让我们窥测未来的发展。
    这个图表反映了从1750年到2000年全世界的经济动态。我们看到竖轴是人均收入,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地区。我们谈到文明,一开始的时候是一些地主阶级的特权。从19世纪以后,也就是工业革命之后我们就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再也没有回头。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一带是绿线,日本是蓝线。我们看到绿线一开始是遥遥领先的。红线是西欧、东欧以及拉美国家。亚洲(除了日本以外),以及非洲是深蓝色的这条线。在生活水平上来说,深蓝色的线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一直都处于比较低的一个位置。我们看到最后这条深蓝色的曲线,在1950年之后才有一点点上扬。在20世纪的后半叶,我们看到的是美国和英国的一个持续稳定的增长,而像德国、日本以及南欧则在二战之后有一个增长的奇迹。欧洲的殖民时代结束后,一些非欧洲的国家才开始崛起。


图一:五大地区的人均GDP

 

    接下来这个图表,大家可以看到,这8个国家里日本一开始是很低的,增长很慢的,后来才赶了上来。大家可以看到,在二战的时候,有一个低点。我们看到二战的时候,各个国家都降到了低点。


图二:8个国家的收入收敛性分析


 


    
        下面这个图是我认为的未来,不光是一小部分亚洲国家,是整个世界的一个展望。这张表上有6个东亚国家,还有美国和英国。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里日本、新加坡、香港处在比较高的位置。这个竖轴是以美元计的人均GDP。我们看到上面的这条绿线、蓝线之间的距离,是一个程度的差异,大概增长的速率是差不多的,日本和其他的这些地区增长率是更快的。我们看到这个图里面红色的是日本,他是有一个接近美国和英国的这样一个表现。那个时候,很多人都认为日本有可能超过美国,然后主导世界。大家看未来的虚线就是对当时的一个预期。我们看到,日本确实有一个赶超的过程,大家可以大概记一下这个图。


图三:美国、英国,以及6个东亚国家的对数收入水平(1950-2000)
 



 


 
我还要跳过几个幻灯片,我们跳到这一张。


图四: 美国、英国,以及6个东亚国家的对数收入水平(1950-2060)


        这个表竖轴、横轴还是一样,但时间则延长到了2060年。日本大概还是会以原来的增长率继续增长,但中国有可能会变成第一。我们当时对日本作出了一个错误的估计,我们不希望现在再对中国作出一个错误的估计,因为这不是经济表现的真实情况。
我们这里有一个公式,可以计算出增长率,就是把美国的收入水平除以贵国的增长水平,得到它的次方,再乘以0.02,就是你的增长率。我们这样去推断未来的话,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预期,从下面这张表也可以看出来。


        我们不会说谁会主导世界,但我相信中国确实会实现很大的增长。到2050年的时候,我们预期中国的平均生活水平将和美国今天的平均生活水平达到同样的程度。也就是说你们毕业以后中国就可以达到美国今天的生活水平,或者如果你们年纪大的话,你们的孙子辈可以达到那样的生活水平。我们知道美国当然也在增长,但是这个差距会不断的缩小,这是我们作出的一个预期。
        我刚才谈的是各个国家平均的生活水平。不过,也许你不仅关心平均的生活水平,还关心收入是如何分配的,以及具体的分配情况。我们有的人认为会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但事实不一定是这样。我会给大家一些例子。我们很知名的经济学的同事 做了这方面的推测,我借用他的推测结果给大家谈一下。
接下来我们看到下面这个图表,显示的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情况。短杠虚线代表的是城市地区的平均收入。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农村人口占的比例非常大,最下面代表的是每天的生活标准是1美元到2美元的水平。所以当时很多人在贫困线以下。

    


        接下来到了2006年(见下图),这个虚线和实线相比有很大的变化,这意味着有很多农村人口城市化了。再看一下,在每天1美元标准以下的人少了很多,基本上没有了,说明中国在扶贫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


 


        接下来再看一下中国从1970年到2006年的收入分配的情况。我们看到这个曲线所涵盖的这块面积代表着中国人口的变化,但是我们看到他收入的中位是始终在向右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提高,这是一个常态吗?其他的国家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经验呢?


 


        我们看一下尼日利亚(下图)。尼日利亚赢得独立以来,他整体的GDP是在快速增长的。但是所有的这些财富却很少惠及贫困的人口,这个可能才是一种常态。你们可以回顾一下18世纪时候美国的情况,大家看到这个图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下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另一个曲线或多或少向右边有所偏移,就是说尼日利亚的富人的数量还是有所增长,但是穷人的数量却增长得更快。这跟中国的情况是恰好相反的。在尼日利亚收入的分配更加拉宽了。

 


        再看一下其他的情况,日本的这个图表(下图)很有意思。我们看到它压得越来越窄,也就是说贫困人口在持续的下降,而富人是越来越富了,跟刚才讲的情况也是相反的,这就是这些国家的实际情况。


 
        再看美国,美国的不公平性并没有缩小。日本的不公平性确实是得到了压缩,但美国却没有。


 


        下面是我给大家看的最后一张图表,前苏联的情况。红色的和咖啡色最高的这个曲线,是90年代前的情况。红色是70年代,咖啡色是80年代的情况。80年代之后,前苏联的收入分配就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出现了向左偏移。也就是说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加剧了,而且还是逐年加剧。


        接下来看一下中国的发展对于美国、对于经合组织国家是否构成威胁呢?在美国,现在这方面的讨论有很多。我们不能排除中国的发展对于美国和经合组织国家构成威胁的可能性,但我们不能仅凭经济上的这些证据就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活动并不是一个零和博弈,比如说日本的经济奇迹、欧洲经济的增长,还有迄今为止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是有利于美国的。这是互惠互利的,美国从中获利很多,所以我们不要把它单纯地看作威胁,尤其对于中国这么一个庞大的经济体来说。中国要赶上其他亚洲国家的经济水平,对中国来说是巨大的成绩。我们看一下中国这么多的人口,会有很多人的收入因此得到提升,这对于全世界而言都是一个好消息。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