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论坛(2015)主旨演讲】弗拉基米尔·亚库宁:跨文化对话在促成国际合作过程中的作用
2015-12-16 |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演讲,我也非常高兴地看到,本次的北京论坛能汇聚如此多的世界知名学者和精英,共同探讨当下人文社科研究领域中的迫切问题,并构思展望国家、文化和文明未来发展的前景。作为最负盛誉的交流平台之一,北京论坛鼓励并促进了文明间的交流。作为“文明对话”世界公众论坛创始主席,我非常乐意在此阐释这两个论坛在开放、互惠、互信等价值观念上共同坚持的一些原则。这些价值观念奠定了文明之间真正的、无偏见对话的基础。而这样一种真正的对话,在今天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 
 
此次演讲中,我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文明间对话在确保国际合作成功进行上的重要作用,而这正是今天十月份在希腊罗德岛举行的世界公众论坛第13届年会上所讨论过的。
 
当下,我们已经见证了新自由主义关于现代发展的模式在各地遭遇的种种挫折。经济、社会的不平等仍在扩大,现代世界因伦理与宗教产生的各种冲突空前加剧。在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和领域,全球秩序都面临着失衡状况,现存所有文化和文明的混乱状态日益加剧。我们认识到,在这些混乱面前,负责任的行动是最为重要的;我们也知道,当下必须携手并进、以实际行动推行新的未来社会模式,这种模式能建立一个更为加公平、更为持续发展的世界秩序。
 
当今摆在世界面前的有两条道路——要么推行新自由主义设计和发展的世界模式,将靠武力保障的消费主义社会的价值观提供给每个人,并把这当作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要么就让人类社会在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环境灾难的混乱中迎来毁灭。然而,对于那些有志建立一个团结协作的未来的人来说,这里却存在第三条道路。这条道路,独立于新自由主义和独裁主义的混乱体系之外。这十五多年来,代表不同观点和理念的民众、职业共同体、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组织在各种独立自主的场合聚集起来,北京论坛和世界公众论坛就是其中一例。这些行动通过实践证明,替代由武力强加给世界的消费主义的唯一途径,就是跨文化和跨文明的交流与探讨。我们只有联合起来,现存的全球秩序失衡的状况才能以恰当的方式得到纠正和重建,人类才能开拓一条更加繁荣的道路。
 
在创立之初,世界公众论坛就鼓励并支持一种用当代多元主义的视角来看待世界。我们强烈呼吁保持一种多种不同文明共存的、自然的发展方式,这种文明共存、自然发展的状态根源于历史上文明间进行的多样但负有责任的交流、沟通带来的相互借鉴、相互促进,而这样一种交流能够促进不同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和平共处。因此,在促进文明间的对话交流上,人类不断改进自己的指导理论与实践方式。正是这样一种立场,使得我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一种既非限于约定、也非意识形态层面、而是一种包容一切的“世界图景”。如果没有这种包容的世界图景,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将不可能实现。
 
文明间对话的目标、方法和手段,已不再限于科研利益的框架之下。确保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和知名人士在相互理解、相互信赖的氛围中对话,这样一种工作机制是否有效运行,决定了国家和人民间的和平是否能得到维护。而开放、相互尊重、公平公正的对话条件,正是决定文明间合作成效的主要因素。
 
在不久前,联合国宣告了稳定发展的理念,而将这个理念应用于实践,必须厘清稳定发展需要的初始条件,它在对抗贫穷、疾病、愚昧、资源短缺方面需要达到的具体经济数据和社会成就,以及生产原料和人类其他必需资源的来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着手开展“世界文化地图”工作,因为它能使我们恰当反思当下所需要的智力结构,这种智力结构必须能以负责任的方式实际利用地球本土的发展潜能
 
基于上述的理念,此前罗德岛论坛的会议,积极促成世界公众论坛智囊团的建立,而这一行动,将在深入理解当今的世界图景、实际响应当下迫在眉睫并切实存在的挑战的进程中,促进文明对话网络型结构的形成,并汇聚来自民主社会的全部力量及其体现在科研机构上的智力潜能。
 
北京论坛提供了上述的先决条件,以实现文明间的和谐与繁荣。其分论坛议程中探讨的议题,将极大促进社会发展并维持文明间的成功对话。
 
在结语部分,我想引用中俄两国领导人在第七十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一般性辩论演讲中的两段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生在演讲中表示:“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
 
俄罗斯联邦总统弗拉基米尔·普金阁下在演讲中说:“以联合国为首的国际社会还有一个关键性任务,就是保障和平,以及地区和全球的稳定。在我们看来,这应该是形成平等并且未被分割的安全区域,不是只有少数‘被选者’获得安全,而是所有人。是的,这是复杂的、困难的、长期的工作,但是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中俄两国领导人的话充分反映了真正的对话和伙伴关系的理念与目标,而这是我们在北京论坛和罗德岛论坛的工作中都共同支持的。它表明文明间对话,需要建立在促成国际领域成功合作的实际行动之上。
 
我祝愿所有参与者、组织者和来宾在此次论坛中的讨论中都能有所收获。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