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新丝路
各位来宾,亲爱的朋友们:
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够来到北京论坛,并受主办方的邀请,谈一谈对“共建新丝路”的看法。我想利用20分钟的时间和诸位共同探讨一下,“如何共建新丝路,实现‘大合作’与‘和平增长’”。当然,由于我已辞去此前的职务,今天的发言只代表我个人立场,不代表其他任何人。但能与诸位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还是很有意义的。
首先,是怎样的政治环境推动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是中国与周边各国政府长期沟通和斡旋的结果。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将中国排斥在外,这是一个根本原因。但“一带一路”是一项长期战略。为了推动亚洲成为新的世界中心,中国付出了相当长时间的努力。这其中有多重因素。我认为主要是两个:第一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第二就是“一带一路”倡议。我把它们放在一起,是因为两者在策略上是相通的,并且都凝聚着中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不懈努力。亚投行也是长期政治对话和政治妥协的结果。它将打破世行、基金组织等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一些既有规则。我觉得很好。亚投行的作用非常重要。
无论世界怎么变,其核心要素不变。筹建亚投行的倡议一经提出,就立刻得到了21个亚洲国家的认同和积极响应。这并不意外,用中国现在非常流行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常态”。真正令人吃惊的是2015年3月15日,英国内阁财政大臣奥斯本宣布英国加入亚投行。全世界为之震惊,我也不例外。英国一改以往紧跟美国的态度,拿出了一套完全不同的战略,我从政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见到。相信拉赫达尔・卜拉希米先生也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显然,这也是我们期望的一个改变。
因为这样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由此,中国可以推动建立国际财政货币新秩序。而伦敦也可以捍卫自己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成为离岸人民币交易市场,与美国华尔街抗衡,借此打破原有的世界格局。然而,当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相继宣布加入之后,这个亚洲银行里注入了欧洲的血液,成为了亚欧银行。这与政治上的概念完全不同。如今,亚投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它不仅需要资金,更需要人才、技术、知识和国际化的题材。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和挑战,中国任重道远。今天,我们相聚北大,而毋庸置疑,大学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孵化具有人文情怀的卓越人才。我一开始就将亚投行和丝绸之路一并提出,不仅仅因为它们是同时诞生的,更因为它们都对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们如同人的双腿一般休戚相关。它们拉近了欧洲和中国的关系,将世界上50%的人口和50%的GDP联系起来。这着实不简单。
然而欧洲问题不断,困难重重。我们面临着现代政治领域最严峻的挑战。欧盟28个国家并不团结,使我们整体处于劣势。因此,无论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必须要保持一个统一的欧洲。如今,欧盟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工业生产、出口均居世界第一,并且养活了4.93亿人口。即使与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相比,这一数字也不算太小了。并且,欧盟是当代世界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仅2014年,中欧之间双向交易价值就高达4670亿欧元,贸易额居全球第一。所以,我们现在谈的并不是一个小问题。今年,中欧经贸往来更加密切,双方不仅加强了经济依赖,还就知识产权等问题展开了许多重要对话。然而,在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确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等诸多问题上,我们还没有取得进展。此外,中欧曾希望合作开发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该项目虽然已经得到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支持,但最终也没能实现。
我曾开玩笑地说道,中欧双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在“准婚姻”的蜜月状态,尽管我们从未结婚,却又生了很多“孩子”,尤其是在贸易、投资、合作和国债方面。而且我们之间不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我们是“多子女政策”。目前,中欧正在进一步加强合作,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未来中欧之间的对话,将不再围绕北京和布鲁塞尔,而是扩展到北京与柏林、与巴黎、与罗马等欧盟各成员国的首都。此外,中国还与中东欧地区建立了“16+1”的合作机制。所以说,中欧合作潜力巨大,但除了在整个欧盟层面上运行外,还要深入到各个国家层面。虽然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但相信它最终会推动中欧之间的进一步团结,而这也正是我毕生所愿。在欧元问题上,中国出于双方利益,曾给与了欧洲巨大的支持。我记得在与中国主席的一次会面中,我们曾经说到,世界上除了欧元以外,是否还有另一种货币可以与美元分庭抗礼。中国将选择继续和欧洲肩并肩站在一起,因为这也利于未来人民币的发展。这是非常合理的战略。面对未来可能面临的诸多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建立信心。如今,亚洲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于中国的很多企业而言,如果不能实现国际化,未来将举步维艰。有许多案例表明中国需要进入国际市场,中国正处于变革的前夕。中国企业想要“走出去”,就必须靠近美国和欧洲。而我认为,欧洲市场选择多样、投资环境开放。这里的劳动力更便宜,并且拥有多种不同技术。因此,欧洲才是中国企业步入国际市场的更理想起点。
第二,虽然中国企业“走出去”还需要一个过程,但考虑到美国诸多政治限制,我认为,对欧投资仍是最佳选择。我相信,中欧合作将迎来新的高潮。
建设“丝绸之路”,需要把长期合作的想法落实成项目,这是巨大的挑战。我们必须尝试与英国一道,共同建立“丝绸之路”研究中心,制定对欧亚的投资建议。只有将亚欧战略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长久合作。我之所以说“长久”,是因为这个项目至少需要55年才能完成。但这是符合政治意愿的,因此可以实施。
海洋丝路建设与陆地丝路建设是丝绸之路项目中两个重要的部分。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南海出发,经马六甲海峡,抵达非洲好望角,再经威尼斯同陆上丝绸之路汇合。陆地部分我们稍后再说。丝绸之路将中国与欧洲紧紧联系在一起长达5440年。由于这条路线经过许多港口,因此这个数字只是一个平均值。直到现在,中国对“丝绸之路”还是十分关注。我必须要提醒大家一点:中国的新船完工量占全球总量的40%,而在承接新船订单方面,中国的份额更高达57%。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港口有70%位于中国。足见中国在该领域的地位何其重要。这并不是什么悲剧,但也并不是大家想看到的。我知道的就有中远、中海、东方海外等等。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输而已,因为无论是从船的尺寸还是运输成本来说,都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而且,船只所到的每个港口和经济区也都相应地发生了改变。举例而言,去年中国经济投资的重点转向了欧洲,转向了巴黎。巴黎港有一半由中国人持有。从2009年的70万,到去年的350万,并且将在未来8年内增至620万,增幅达到9倍左右。这将改变欧洲的格局,并极大地推动巴尔干半岛的发展。接着,中国与中东欧16国开展“16+1合作”,旨在推动重要的国别和区域项目。不难看出,这条海上之路虽然由来已久,却仍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接下来看看它对亚洲的影响:它改变了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改变了伊朗。此外,它还改变了非洲西海岸,未来还有增加直航的可能性。可见,丝绸之路对世界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新丝路”之“新”还在于陆上。直到去年,这条路还没有真正成型。比较大的可能性是贯通哈萨克斯坦和其他许多国家。与海上路途相比,陆上运输可以将时间缩短4/5,但成本更高,适于运送急用的物品。所以我估计,未来选择陆运的货物会占到正常贸易的10%左右。但它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将以亚洲为中心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这不仅仅关系到欧洲,更是向亚欧间的许多中间地带国家发出积极正面的信号,并对宏观经济产生一系列重大的影响。中国必须审慎选择沿线国家,因为相应建设的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及其他资金投入都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必须考虑投入的基础设施会给该地区带来的发展前景。进行陆上运输,光铁路就要再铺设1万公里,这个过程中的政治风险确实会比海上大得多,比如说国家安全问题、恐怖组织犯罪等等……沿线国家的政治不稳定、冲突和环境等问题都给当地基础设施的建造带来了风险。这需要各国共同决定。陆上运输的不确定性很多,一些小冲突可能就会让火车停下来。不要以为和小国打交道是容易的事,这涉及到非常谨慎的政治问题,也蕴含一个完全不同的政治目标,难度和挑战性很大,但也非常有意思。除此之外,陆上丝路的管理也是一个问题,但这样的新型合作,也将推动政治环境的改善。这也为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帮助其巩固市场中心的地位,并且更加接近欧洲和亚洲其他国家市场,能够更好地平衡内陆省份与沿海省份的发展。
无论是沿线国家的和平、新政治环境,还是新经济发展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运用巨大的政治智慧来解决。前面我提到了公路、铁路、机场,我们应该通过上述所有途径将沿线国家联系起来。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宣传,吸引新一代人才的加入。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钢筋水泥,更需要培养人才。欧亚地区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区域,人才辈出。建设新丝路、重新诠释古代丝绸之路,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有必要以团结协作的精神去推动落实。在中欧合作的背后,是两大古代文明的对话。在受到文明冲突威胁的世界里,中欧之间的协合作用对于促进世界和平有着积极意义。我们对新丝绸之路充满期待,愿中欧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共同走向和谐未来。
谢谢大家!
2016特邀报告 金立群@ 北京论坛秘书处2016-12-08北京论坛2015论坛语录集锦@ 北京论坛秘书处2016-07-26北京论坛(2015)演讲集萃@ 北京论坛秘书处2016-06-30北京论坛(2015)协议书签字仪式在北京大学举行@ 北京论坛秘书处2015-09-04【SCCS2015】北京论坛(2015)学生分论坛招募通告@Beijing Forum Secretariat201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