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论坛(2011)主旨报告】克林·卢卡斯:协调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大学的作用
2012-07-10 | @ 北京论坛秘书处 | 北京论坛秘书处 | 点击数 

克林·卢卡斯:牛津大学前校长,大英图书馆前主席

今年论坛的很多讨论都强调了一个主旨,那就是在过去两百年间现代世界发展历程中“现代”与“传统”的紧张关系。而如今这一紧张关系依旧存在。现代历史也清楚地表明过去几个世纪中的诸多变化也是这两方面冲突的表现。此外,虽然有些不着边际,但这两个词却一直被用来给彼此赋予正面或负面的价值。此次论坛敦促我们重 新平衡对于现代和传统的理解,旨在实现“文明的和谐”。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曾谈到传统权威与现代法理权威相互对立的重要意义。在此,我不想总结自马克斯·韦伯时代以来各个理论家和学者所持的不同见解,本次北京论坛的分论坛将会提供详实的案例和分析。在这里我要探讨的是世界各个大学在减少“现代”和“传统”之间冲突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我进一步探讨大学作用之前,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些相关的观察与研究。

首先,认为人们可以平息“现代”和“传统”这两个词所代表的历史和社会经济力量冲突的憧憬是荒谬的。本次论坛并没有寄希望于这样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实际上,社会学家也提醒我们,每一个社会组织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内部关系。的确,很多社会正是在竞争的驱动下才焕发活力,而人们合作的能力使他们成功地将竞争的雄心抱负转化为切实的进步。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降低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后果,这也正是本次论坛所提出的“现代”与“传统”的对抗。

我的第二点观察是关于“现代”、“传统”和“和谐”这些词所代表的意群。我们十分清楚它们之间的差别,但是每个词都暗含复杂现象。比如前两个词,通常在使用时会偏向一个特定的意义。简而言之,一个强大的假定价值被附加于其定义之上。因此,现代和传统之间的对立,会根据人们是欢迎还是反对的态度,被赋予积极或消 极的意义。事实上,没有哪种现象可以完全用这种方式进行描述,因为没有哪种现象是完全有益的或完全有害的。

这种偏向始于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其现代性所体现的对知识的本质、社会秩序和政治、法律和社会权威的合法性的思想观念,与传统所体现的内容截然不同。启蒙运动坚信真理的普遍性植根于自然法则,通过人类的理性得以发现和证明;它宣扬人类社会应在普遍真理的基础上进行组织;它维护个体在社会组织的目的和合法性中 的首要地位;它还认为个体自然拥有权利,这种权利人皆有之。这些主张与一种观点正相反,那就是认为社会秩序是源自风俗习惯、继承的地位、当地差异、设立已久的集体规则以及从宗教角度对于社会目的和人类关系的解读。这两种观点看似完全对立。法国大革命为这种对立所产生的冲突附上了好坏之分。革命者将反对他们在普遍个人主义原则的基础上重组社会的人视作居心叵测之徒,认定他们是在利用传统来保护一个满足他们私利的社会系统。而同样,他们的反对者也认为他们卑鄙无耻,是受一己之私驱使来宣扬纯粹机械原理。双方都指责对方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贫穷、黑暗和死亡。

这就是对于“现代”和“传统”的好坏之分的道德感的来源,尽管这两个词也一直被用来描述不断变化的世界的发展和不同性质的事物。只有在巨大冲突发生时,这两个词之间的绝对对立才会出现;通常情况下,变化中只是存在利与弊的微妙感觉。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承袭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倾向,那就是从积极的角度看待现代化。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改善(最终延伸到全球范围)要归功于过去两个世纪中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同时也证明了启蒙运动的论断,即人类理性将发现人类以及其他自然组织的普遍原则。现代化具有破坏性的副产品(尤其是为了满足权利和剥削而产生的副产品)经常会引发异议和反抗,但我认为至少在西方人心中这些副产品并没有减少他们对现代化的积极看法。

全球化(我们用来指现代化的当代词汇)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关注点,让我们聚焦于有关意义、有关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平衡、有关变化的价值判断等问题。这是因为世界在“缩小”,这种缩小带来了诸多的影响:别处的事物涌入我们自身的环境中,知识的转变,新的政治和经济版图的凸现,文化、个体和集体认同中的均化趋势。与其说是现代和传统的不相容,不如更简单地说这是普遍相对价值和特定或本土相对价值之间的冲突。所以一个迫在眉睫的新问题就是要处理好普遍性和差异性之间的关系。

因此,本论坛的主题提出了若干重要的问题:我们如何来理解复杂的现象?我们如何在评价我们周围世界时,剔除神化的因素和偏见?在我们对合理性和价值的诉求中,如何降低绝对性?在什么基础上,我们才能确定当今时代的一些替代方案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消极的?我们如何理解加速未来发展的变革与当代一些根深蒂固的形式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正是这些问题让我想到了大学的作用。因为,这些问题都属于大学的核心责任。我认为,大学有三个基本的功能。第一,大学通过研究,切实地发现过去不为人知的现象或特性,或者通过发现已有知识的新意义、新内容或新应用,来构建新的知识。第二,大学检验我们继承而来的知识,来证实种种假设,并确认这些知识的合理可靠性。如果用目前公共财政通用的一个术语来描述,我们可称之为对我们从祖先和前辈那里继承的知识进行“压力测验”。第三,大学将这些知识传给下一代和与他们同时代的社会。

大学将知识教授给那些即将走向世界的学生,出版知识著作,以知识为基础,给政府和其他机构提供建议;在经济方面,大学为新产品和新企业的诞生做贡献。这是所有大学及所有大学学者的共同事业。尽管理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以及它们各自的细分学科之间有不同的研究程序和对象,但基本上所有大学里的学者都参与到 了同一进程中。他们利用自己的推理判断能力仔细核查数据,尽可能地将自己从原先的假设中解脱出来,根据证据建立模型并赋予其意义。这些检测都是以公认的、统一的研究程序和证据来进行的。其中,有四点至关重要:研究员的中立立场、摒弃预设的结果、公开透明的研究方法和证据以便他人可以检验结论,对这些结论及其意义的自由、活跃的讨论。这就是批判性探究的实质。它向社会保证,大学所提供的知识是准确的,或者说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限接近于真理的。

大学确实高度参与了社会,并从中发现了自我。大学通过我所阐述的第三种功能贡献社会。它们一直恰当地应对社会的需求。最近,我的同事Geoffrey Boulton 和我提出了一个观点:世界各地的政府对大学应该从事的工作有一种扭曲的看法。我不想在这里再次谈及这一观点。我今天要讲的理念是当我们遭遇现代性的困境,比如本论坛正讨论的这一困境时,我们应该寻求大学的引导。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只有在大学里,我们才最有可能找寻到经过深思熟虑,以证据为依据并且不受价值判断污染的结论。

当然,大学的这种阐释的能力中有一个明显的限制。从某个关键意义上说,尽管许多复杂的科学发现可以通过反复检验而得到论证,但知识是极其不稳定的。事实上,科学知识(包括大多数其他分支)都是建立在一些基本假设基础上的。这些假设时不时就会被彻底推翻。最近发现的“暗能源”和明显快于光速的中微子对爱因斯坦的现代物理学理论造成的挑战,就明白地说明了这一点。如果证据令人费解,测量手法不太可靠,那么这些知识的不确定性就会更大。

我之前说过,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普遍性和差异性之间的关系。大学对这两个方面都能有深刻的思考,这是我们推崇和学习全方位的大学活动的另一个原因。我认为科 学是与自然世界和物理世界的神秘事物相关的。希望我这样说没有歪曲科学。我们也是自然世界和物理世界的一部分,而这些神秘性也是以物理现象的普遍性为前提的。这反映在它们对“万用理论”的探索上。然而,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以差异性为特点的另一复杂类型,它们是要去理解人类作为个体和社会人所具有的共性和差异。这些学科综合了思考、学习以及解释将人类联系在一起和将人类分开来的因素,致力于解决一些对社会的稳定、良好秩序、创造力和灵感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些人文学科尤其与这样一个问题相关联,那就是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所以人文学科从一些故事、观念和词语中需找答案,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生活和所居住的世界,了解我们是怎样创造了世界,又怎样被世界所创造。这些故事、观念和词语表达了人们经历的情感和艺术形态,探索了道德和价值的问题。人文学科想要理解的是,在思想、情感和表达融为一体时,人类用来诠释自己的一种高度强烈和复杂的美,让我们理解人类为何以及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共同特征,还有不同个体、团体和文化的差异。从某个重要意义上说,这是与人类的特性以及如何通过文化差异保护这种特性相关。

最后,我本应该诚实地在本次演讲的一开始,而不是在结束的时候告诉大家,其实我并不知道“文明的和谐”的秘诀。我自己有一些观点,但这并不等同于秘诀。我 所知道的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全球化进程多半是无法逆转了,但它带来了巨大的益处。与此同时,全球即时性快速发展,曾经相距甚远的人们在虚拟世界中不断亲近,这使得竞争和破坏性的冲突更具危险性。

第二,差异十分必要。差异之所以必要,因为它在整个世界起着纠正作用。差异是必要的,还因为差异是人类的固有元素,它也是创造力的核心。没有创造力,提高全球福祉的能量将衰竭。差异是必要的,因为保持特性是社会稳定和健康的一个根基。

第三,增进了解极其重要。我们必须理解全球化不断变化的本质以及普遍性和差异性相互作用的本质。如果不理解这两点,我们就无法也不可能认识并减少可能出现的危险。我们还要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中有哪些是正当的,哪些是纯粹的偏见或者过时的事物。最后,如果我们要避免与其他文明产生不必要的争端,我们就必须理解其他文明的心态和自负。理解使我们尊重他人,也让我们对他们持有一种现实的态度。这是合作的必要基础。

第四,大学在所有这些方面都很关键。大学的核心活动包括寻求理解和创造可靠的知识。大学本身也是全球知识体系的一部分。通过跨国教育及教师和学生的全球流动,大学为不同文化架起了桥梁,促进了现实中的相互理解。而且,大学教育着那些将要领导我们社会的年轻人,向他们灌输社会所需要的相互理解。

最后想说说的是,文明的和谐不是一蹴而就的。创造未来的是年轻人,但为年轻人提供工具的是各层次的教育。有一点毋庸置疑:愚昧无知一定会导致恐慌、憎恨和毁灭。

0
相关新闻
2016主旨演讲 林毅夫@ 北京论坛秘书处2016-12-092016主旨演讲 梅瑞克·格特勒@ 北京论坛秘书处2016-12-082016主旨演讲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北京论坛秘书处2016-12-08【北京论坛(2014)主旨报告】Amitai Etzioni:国与国,共建全球社区2015-01-13【北京论坛(2014)主旨报告】楼宇烈: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201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