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新闻
-
创新时代与人类发展——北京论坛(2024)在北京大学圆满闭幕
11月3日下午,第二十一届北京论坛——北京论坛(2024)闭幕式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北京论坛(2024)共举办13个分论坛、2个专题论坛和3个海外论坛,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学者围绕“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这一总主题和“创新时代与人类发展”这一年度主题,展开了跨学科、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研讨,进一步激活了思想、丰富了学识、加深了友谊,增进了合作。
查看详情 -
创新时代与人类发展——北京论坛(2024)在钓鱼台国宾馆开幕
2024年11月1日下午,第二十一届北京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开幕。本届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创新时代与人类发展”为主题,邀请多位全球知名人士和学者在全球重要问题上发表真知灼见,呈现了一场思想碰撞和智慧交融的盛会。
查看详情 -
策源新工科,共育新质生产力——北京论坛(2024)新工科专题论坛举行
2024年11月2日至3日,北京论坛(2024)新工科专题论坛在北京大学新燕园校区学术交流中心举行。专题论坛以“策源新工科,共育新质生产力”为总主题,设置全体会议及三个平行会议。
查看详情 -
数智教育发展国际创新论坛:包容、公平、共赢——北京论坛(2024)专题论坛举行
11月2至3日,由数智教育发展国际大学联盟主办的北京论坛(2024)专题论坛“数智教育发展国际创新论坛:包容、公平、共赢”及系列活动举行。数智教育发展国际大学联盟成员高校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共同探索数智教育未来发展新趋势。
查看详情
论坛简介
北京论坛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在北京市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崔钟贤学术院联合主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
北京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总主题,以北京雄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致力于推动全球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促进世界的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全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论坛相信,不同文明在和平环境中的交汇始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和根本保证。
北京论坛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国际性,即立足北大,面向亚洲,放眼世界,汇集世界著名学者;二是学术性,即强调从文明和文化角度深入探讨相关问题,阐明文明和文化在推进世界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三是影响力,即注重其社会效益,关注对现实世界的影响,引起世界学术界的关注与共鸣。
北京论坛创办于 2004 年,每年举办一次,今年是第二十一届北京论坛,迄今已有来自世界 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7000多位国家政要和知名学者参加了这一学术盛会。
-
1
届数
-
1 +
嘉宾
-
1 +
分论坛
-
1 +
国家/地区
历年主题
-
北京论坛(2023)
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承与互鉴
-
北京论坛 (2022)
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共创人类文明的未来: 信任、对话与合作
-
北京论坛 (2021)
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迎接新挑战:同一个世界, 共同的命运
-
北京论坛 (2020)
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疫情重袭下的全球化新挑战和新机遇
-
北京论坛 (2019)
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变化世界与人的未来
-
北京论坛 (2018)
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变与不变: 120 年来全球大学与世界文明
-
北京论坛 (2017)
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变化中的价值与秩序
-
北京论坛 (2016)
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互信·合作·共享
-
北京论坛 (2015)
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不同的道路和共同的责任
-
北京论坛 (2014)
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中国与世界:传统、现实与未来
-
北京论坛 (2013)
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回顾与展望
-
北京论坛 (2012)
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新格局·新挑战·新思维·新机遇
-
北京论坛 (2011)
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
-
北京论坛 (2010)
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
-
北京论坛 (2009)
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
-
北京论坛 (2008)
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
-
北京论坛 (2007)
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
-
北京论坛 (2006)
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
-
北京论坛 (2005)
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
-
北京论坛 (2004)
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与会者与嘉宾
- 国家政要
- 专家学者
-
安东尼奥·古特雷斯
现任联合国秘书长
-
伊琳娜·博科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
-
陈吉宁
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
-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
美国前总统
-
托尼·布莱尔
英国前首相
-
韩启德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
沙希德· 哈坎· 阿巴西
巴基斯坦前总理
-
王光谦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
-
科菲·安南
第七任联合国秘书长
-
刘延东
中国国务院前副总理、党组成员
-
潘基文
第八任联合国秘书长
-
孙春兰
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国务院前副总理、党组成员
-
玛哈·扎克里·诗琳通
泰王国公主
-
杨洁篪
中国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
-
罗马诺·普罗迪
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委员会前主席
-
怀进鹏
中共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中国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
让-皮埃尔·拉法兰
法国前总理
-
鸠山由纪夫
日本前首相
-
钱其琛
中国国务院前副总理
-
多米尼克·德维尔潘
法国前总理
-
福田康夫
日本前首相
-
许嘉璐
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阿卜杜勒·卡拉姆
印度前总统
-
埃斯科·阿霍
芬兰前总理
-
严隽琪
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爱德华多·弗雷·鲁伊斯-塔格莱
智利前总统
-
埃内斯托·塞迪略
墨西哥前总统
-
蒋树声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马姆努恩·侯赛因
巴基斯坦前总统
-
恩里克·莱塔
意大利前总理
-
王家瑞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
陆克文
澳大利亚前总理,现任澳大利亚驻美国大使
-
王承文
中共第二十届中央纪委委员、教育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组长
-
埃萨姆·谢拉夫
埃及前总理
-
殷勇
北京市委副书记,北京市市长
-
肖卡特·阿齐兹
巴基斯坦前总理
-
游钧
北京市委常委
-
克劳斯·施瓦布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
-
于英杰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
-
韩升洙
韩国前总理
-
詹姆斯·莫里斯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
杰哈· 阿尔贝特· 穆鲁
2018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阿马蒂亚·库马尔·森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
林毅夫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
-
颜宁
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
莫汗·穆纳辛格
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前副主席
-
郝平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教育基金会理事长
-
龚旗煌
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
罗杰·迈尔森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
钱乘旦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前院长
-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
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
厉以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
-
道格拉斯·塞西尔·诺斯
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
罗伯特·卢卡斯
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
朱松纯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智能学院院长、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
邓小南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
保罗·阿利维萨托斯
芝加哥大学校长
-
平新乔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
毕杰恩
洛杉矶加州大学校长
-
秦大树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
吉姆· 麦克唐纳
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前院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王缉思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
彼得 · 霍伊
阿德莱德大学校长
-
乔杰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
廉载镐
泰斋大学校长
-
安乐哲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
-
王博
北京大学副校长、教务长、博雅特聘教授
-
崔泰源
韩国 SK 集团全球董事长
-
方方
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
金裕锡
崔钟贤学术院院长
-
李·卡罗尔·布林格
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校长、塞斯·洛教授
-
艾弗拉姆·诺姆·乔姆斯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
藤井辉夫
东京大学校长
-
秦泗钊
岭南大学校长
-
金东元
高丽大学校长
-
张平文
武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
安德烈·科罗尔
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校长
-
田中爱治
早稻田大学校长
-
汤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儒学家
-
小宫山宏
东京大学前校长、可持续发展科学任务全球委员会成员
-
谢晓亮
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
多米尼克· 巴尔若
法国海外科学院终身秘书长
-
罗伯特·贝拉
美国国家人文科学奖章得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荣休教授
-
段慧玲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
杰弗里·雷蒙
上海纽约大学创校常务副校长(美方校长)、美国康奈尔大学第11任校长
-
周其仁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
科林·卢卡斯
牛津大学前任副校长、英国国家图书馆董事会前任主席
历届论坛主旨报告
专家观点
-
只有充分发挥原有文化的内在精神,才可以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以滋养本土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时候,必须维护我们自身文化的根基。因此,21世纪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必将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汤一介
-
在历史的长河中,世界不同文明间存在广泛的联系,唇齿相依,休戚与共。重新认识全球文明、讴歌全球文明发展背后的联系和交流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
-
北京论坛在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集聚全球智慧以应对全球性挑战,尤其是突出大学在孕育新想法、新理念和推动国际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创始人兼主席克劳斯·施瓦布
-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是如此,全球的大学也是如此。建立伙伴关系有助于我们重燃使命,服务社会,挑战社会。
剑桥大学原校长杜思齐
-
在过去千百年间,人类积累了各种各样的智慧和经验。我们要利用这些经验,那些能够成功的人无不是有能力应对变革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绝不能只依赖传统,我们要不断地适应新形势,去培养新的传统。从北京论坛出发,我们要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韩国SK集团全球董事长崔泰源
-
作为文化交流和科研合作的重要桥梁,大学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加开放宽容的态度,拥有形成国际学术共同体的更大框架。通过科学文化交流和个人在这些领域的频繁接触,我们可以深化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互信、协作和共享,建立更牢固的联系,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
-
大学应继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成为文明之间的桥梁;大学应完善国际协同创新体系,汇集各方智慧,共同克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大学应抓住数字智能时代提供的新机遇,培养具有全球领导潜力的顶尖创新人才。
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
20周年回顾
自2004年首届论坛召开以来,北京论坛已走过二十载春秋。在人类文明的宏伟画卷中,它们只是稍纵即逝的一瞬。但在这短短的二十年里,北京论坛汇聚了7000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国家政要和知名学者,共同创造出了非凡的文化遗产。他们率先提出并持续弘扬“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的理念,坚定不移探索文明和谐发展的道路,为人类的共同繁荣探索新的可能。展望未来,北京论坛将继续与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一道,以文明的智慧与创新的探索,共同应对挑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筑人类美好未来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