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论坛海外论坛 “世界汉文古籍研究”在东京召开

2024-11-09

2024北京论坛海外论坛 “世界汉文古籍研究”在东京召开

11月9日,由北京大学和早稻田大学联合主办的2024北京论坛海外分坛在东京早稻田大学隆重开幕。此次为期两天的论坛以“汉文古籍研究与传承”为主题,吸引了一批世界一流的汉学家,参会的汉学家们都以汉语为本论坛的工作语言,聚焦汉文古籍,通过多角度的学术探讨和深入交流,为汉学研究开辟新的国际视野,共同推动古籍在数字化时代的保存与普及。

会议现场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教务长姜国华,早稻田大学常务副校长、汉学研究所所长渡边义浩,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二松学舍大学、学习院大学、牛津大学、布朗大学、鲁汶大学、图宾根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首尔大学、成均馆大学、梨花女子大学、韩国崔钟贤学术院、韩国文献文化研究所、台湾中研院等30多位中外知名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由早稻田大学历史馆教授、汉学研究所副所长、国际部参事江正殷主持。

姜国华致辞

姜国华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大学与早稻田大学的合作历史源远流长,此次联合主办北京论坛海外论坛,是深化两校战略合作,打造北京论坛海外论坛品牌,促进北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孔子学院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他指出,在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能充分利用新科技、新方法,推动古籍资源的汇聚共享,开发人工智能对古代典籍的整理与研究意义重大。期待与会学者共同探讨未来研究走向和跨国协作的契机,为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做出贡献。

渡边义浩致辞

渡边义浩欢迎与会学者展开热烈的学术讨论,表示本次研讨会的成果,将由早稻田大学汉学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合作出版成中文书籍。今后,早稻田大学汉学研究所将继续加强与北京大学的合作,致力于成为国际汉学研究基地,在培养汉学研究人才的同时,开展更多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

主旨报告现场

主旨报告中,东京大学石井刚教授、牛津大学罗恰德教授、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和首尔大学李昌淑教授,分别聚焦“世界汉文古籍研究未来发展方向”、“从古典到礼制—梁武帝的‘五礼’与其前身”、“明清族谱中的宋代讯息”、“奎章阁所藏汉籍之数位化情况”发表演讲,从汉文古籍作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视角,诠释了古籍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与会人员研讨交流、参访

分议题研讨中,学者们围绕“古籍数字化的现状与未来”、“日、朝对汉学的历史接受与文献互通”、“明清族谱中的宋代社会史料”、“汉学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身份”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其中,“汉文古籍的数字化保护”专题探讨了不同地区的文献数字化技术、成果与挑战,展示了未来古籍共享平台的潜力。“经学的东亚传播”专题研讨中,学者们深入分析了儒家经典如何在历史中形成跨文化的学术交流桥梁,以及这些经典在日本、韩国等国的传承与创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陈苏镇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杨海峥教授、吴国武副教授、林嵩副教授、研究员顾永新,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韶蓉、研究员张丽娟分别发表报告。论坛期间,与会学者还参访了早稻田大学图书馆和东洋文库,了解馆藏古籍的保存与数字化管理,特别是珍贵手稿和古籍的保存工作,令学者们印象深刻。

与会人员合影

作为北京论坛海外论坛学术盛会,世界汉文古籍研究论坛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汉学研究者提供了对话交流平台,通过丰富的议程设置和深度的学术对话,展现了汉学文化在国际学术界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力。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汉学研究迈向更广阔的国际化进程,为推动古籍保护、传承和全球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全球化的今天,汉文古籍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论坛呼吁世界各国学者共同关注古籍的数字化发展,探索多种形式的文化共享模式,为汉字文化的国际推广开辟新的空间。论坛也激发了新一代学者对汉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期望未来能够深化国际合作,实现文化遗产的多元化传承。